《13.67》閱讀心得丨當生存成了活著的唯一理由⋯

我想最適合這本書的註解,就是『心酸血淚』

13.67閱讀心得丨當生存成了活著的唯一理由⋯

這是一部讓你想向作者脫帽致敬的小說。」書背簡介上這麼寫著,這則評論完整詮釋了我讀完本書當下的心境。本書閱讀過程中,那種渾身雞皮疙瘩的感覺,真的讓人難以放下本書!如果要我推薦一本華文推理代表,我想我絕對會優先推薦你閱讀《13.67》!


13.67》的作者陳浩基,他是香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華文推理小說家。除了本書以外,經典作品還包括《網內人》、《隱蔽嫌疑人》等,文長從短篇到長篇作品皆有,寫作風格多元,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人性獨到且深刻的剖析,以及濃厚的社會時局色彩,都被他一一透過文字包裹進了他的推理世界。

13.67》是一部以香港為背景的六則短篇故事,互相獨立,卻又緊密相連著。作者採用倒敘的形式,自第一篇 2013 年開始,逐篇回溯至 1967 年,透過敘寫神探關振鐸從心懷抱負到以死決志的一生,側面應證了時下香港人民與警察之間關係的轉變,以及這段時間內的大事紀,包括 1967 年的六七暴動、1977 年的警廉衝突、1980 年代的香港前途問題、1989 年的全球華人大遊行、1997 年的香港主權移交、2003 年的沙士SARS-CoV),到 2013 至 2014 年的佔領中環,讓這部小說不僅止於一部推理小說,更是道盡了香港過去 50 年間的心酸血淚

這本小說的完成時間是 2014 年 4 月,同年的 9 月香港就爆發了雨傘革命,港警以 87 枚催淚彈鎮壓「佔領中環」運動,以及 10 月 14 日的暗角七警事件,11 月 25 日的旺角清場及驅散行動等後續事件,無不深化了警民對立的衝突,也讓「黑警」的形象依舊深植在香港人民心中,時至今日依然難以化解。

究竟《13.67》是一部什麼樣的故事,又讓我有什麼感觸和收穫呢?

(以下無雷分享)


或許手法是黑色的,但目的是白色的,讓正義彰顯於黑與白之間。」陳浩基在他的書中如此寫道。在書中駱小明為了辦案,用出了一些不太合法的手段,為了揭露真相、逮捕犯人、保護市民,警察真的能做到如此嗎?警察的本分與使命究竟是什麼?是否可以為了實現心中的正義,透過不合法的方式達成目的?還是應該為了奉公守法,不得不放下內心的不甘?

除了警察之外,這種「以正義為名,行邪惡之實」的事件依然不斷重演,更值得讓人深思的是,究竟這個所謂的「正義」,真的算得上正義嗎?事實上,正義的對立面,不盡然就是絕對的邪惡,很有可能只是另一方的正義而已。舉個例子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96 年至 1976 年期間,發生了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破壞文物、建築、古蹟,批鬥師長、父母,打擊「黑五類」等人士。即使這場運動後來被稱為十年浩劫,但對於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是在執行他們心中所謂的正義。

回首今日,這樣的事情難道減少了嗎?有多少人為了實現他們心中認為的正義,採取過度激進,甚至非法的手段,高舉正義的大旗行著不義?例如攻佔國會、網爆霸凌、羅織構陷⋯等等,只要有人敢出聲質疑,就會遭受無情的「正義制裁」,這樣的正義,真的能稱之為正義嗎?,讓自己出外去接受那些足以顛覆你舊信念的事實,當你開始嘗試你會害怕的事,那就是你成長的開始。

在記得「警察」的身份之前,
必須先記得自己「人類」的身份。


「神像雙眼蒙布,是代表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對所有人都公正嚴明,天秤代表法院會公平地衡量罪責,劍則是象徵無上的權力。我一直想,警察就是那把劍,為了消滅罪惡,警察必須擁有強大的力量;可是,我們不是天秤,判斷罪責、刑罰是法院的責任。我可以用盡一切手段捉拿犯人,誘騙他們招供,但我所做的,只是把他們送上天秤上,讓公義去衡量他們是否有罪。我們沒有權力去決定什麼是『大義』。」

警察執法的界線究竟應該在哪裡?每當出現「執法爭議」事件時,「譴責警察執法過當」與「力挺警察強力執法」的兩派聲浪總會展開論戰。2019 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4800 多枚催淚彈、1700 多發橡膠子彈、370 多發布袋彈和近 600 發海綿彈,8 月 11 日的警察血色鎮壓,都引起了對警察使用武力過當的質疑聲浪,然而,當地卻出現了反送中(黃絲帶)與親政府(藍絲帶)的兩股對立力量。究竟執法的界線應該在哪裡?警察的執法,真的是為了所謂的正義,還是只是成為了執政當局的爪牙?

這並不只是發生在香港,台灣乃至世界各國也都不例外。執政者需要「政績」來鞏固自己的聲望與選情,乍看之下,國家似乎在努力打擊犯罪,實際上卻只是淪為執政者為選舉拼政績的利器。然而,上層的施壓往往讓基層員警不得不追求短期的績效。如果無法迅速取得可觀的績效,這些基層員警該如何是好呢?是秉公執法,守護內心的正義?還是可能會為了保住飯碗,選擇透過不合法的手段取得績效,甚至捏造出一些不存在的績效呢?



你要保護的,到底是警察的招牌?還是市民的安全?
你效忠的是港英政權,還是香港市民?
你,到底為什麼要當警察?


「我不知道,香港為什麼變成這樣子。四個月前,我完全沒想過,我們這個城市今天會是如此模樣。佇立於瘋狂與理性界線上的模樣。這界線逐漸模糊,我們漸漸分不清到底什麼是理智,什麼是瘋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罪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許,我們只能祈求自身的平安,生存變成活著的唯一的理由,唯一的目的。

當大環境的格局紛亂,危機一觸即發,有些人怒吼著抗爭,想要改變現狀,也有人只是默默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未來,站在這個交叉路口的你,會走向什麼哪個方向呢?

當我們面對命運的捉弄,即使是遭遇一樣的事件,一念之差,就足以讓兩人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無法論斷這個「一念」究竟是非對錯,但人就會在這個「一念」之上積架出往後的人生,所有過去的抉擇,都成就了現在的自己;現在的每一個選擇,也都造就了未來的自己。

最後,兜兜轉轉,依然回到了那句初心:你,到底為什麼要當警察?

我猶如鏡室裡的囚犯,一輩子都在極端之間徘徊,
我不知道天堂為誰而建,只知道地獄幾乎屬於每一個人⋯


總結來說,《13.67》是目前我所讀過陳浩基老師的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部。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只是看到一場酣暢淋漓的推理故事,也能讀出作者對香港過去歷史的沈痛,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如果你不知道香港的過去,你可能會覺得這就是本推理小說,但如果你知道香港的歷史,我想,這本書更像是作者對他深愛的香港所寫下的最沈痛深切的告白。

這本書完成的時間是 2014 年 4 月,同年就爆發了遠比書中刻畫的背景更加晦暗的雨傘革命,風風雨雨之後,2019 年再度爆發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好像一切又都回到了原點,歷史依舊在不斷上演,重複著一樣的悲歌,明明這就是一本推理小說,卻讓人不自覺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這段沈痛抹上一把辛酸淚。

最後,我想以陳浩基在訪問中留下的話語,作為這篇文章的總結:


當你在寫悲劇,而悲劇正正在現實發生。唉,怎麼會不幸言中呢?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