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閱讀心得丨當道德與生存彼此衝突,你會如何選擇?

犧牲一個人,能成全其他人,聽起來很划算!但如果犧牲的是你,你還願意嗎?

方舟閱讀心得丨當道德與生存彼此衝突,你會如何選擇?

這本書的封面直接寫著「別對本書懷有期待,沒有期待,才不會受傷害。」老實說,剛開始閱讀時我還真的有點失望,一度相當疑惑為什麼這本書可以獲得那麼高的評價。但直到鄰近結局時,那出乎意料的徹底「反轉」,在那一瞬間,我毛骨悚然…


方舟》的作者夕木春央,他是日本一名神秘的覆面作家,無法得知其面具底下的真實身份與長相。2019 年,他以出道作《絞首商會》榮獲第 60 屆「梅菲斯特獎」,其作品多以大正時代為背景而備受矚目。儘管過去他鮮少涉足現代推理,但為了嘗試新風格並突破自我,他決定跨出舒適圈,於 2022 年推出了以現代社會為背景的推理小說《方舟》,並成功入圍多項推理小說榜單。

故事發生在一棟古老而詭異的建築,共有三層地下室,有用處不明的房間,堆放著的老舊機械,甚至還有一些疑似刑具的裝置。七位關係錯綜複雜的好友與一家三口意外誤闖了這棟建築,一場突發的地震讓巨石堵住了出口,地下水開始灌入底部,隨著水面逐漸上升,距離所有人的死亡期限,只剩下七天⋯

而唯一逃生的方法,是必須留下一人操作機關,幫助其他人離開,但那位留下的人,也註定成為了犧牲者。然而,隨著時間推進,倖存者一個接一個減少,恐懼與猜疑逐漸蔓延,此時最好的解法,似乎就是揪出這位藏身眾人之中的殺人魔,將他留在底下操作機關。但是,他會就這樣乖乖聽話,幫助倖存者們逃離這座「方舟」嗎?如果是你,面對這樣的困境,你又會怎麼選擇呢?

作者以「啟示錄」為主題,打造出一個「必須犧牲某個人,才能逃離暴風雪山莊」的設定,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一樁又一樁命案,一場經典的「電車難題」道德困境就此展開,而在真相逐漸解浮現的同時,一道問題也悄然浮現-當道德與生存彼此衝突時,你會如何選擇呢?如果是自己淪落到如此極端絕望的處境,那些原先我們奉為圭臬的普世道德,是否還能站得住腳?又或者,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為了活下去,成為那個不得不犧牲他人的人?

接下來,我將以不爆雷的形式,聊聊本書的核心-『電車難題』吧!


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是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於 1967 年時,首次在《牛津評論》(Oxford Review)中提出的著名倫理學思想實驗。隨著時間推進,心理學、認知科學與神經倫理學等領域也陸續開始研究與探討電車難題,成為了無數學科都會面臨的重要思辨議題。其大致內容如下:

原版電車難題
(圖片來源:《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

一輛失控的列車朝你呼嘯而來,顯然列車煞車失靈了。此時,你看到前面有五個人被綁在鐵軌上無法動彈。如果你選擇袖手旁觀,那五個人就會被火車輾過,命喪黃泉。但此時,你手邊有一個開關,可以讓這列失控的火車轉向另一條支線,但那條岔路上,也有一個人被綁在鐵軌上。於事,你可以有以下兩種選擇:

  1. 什麼都不做,讓列車按照原定路線,撞上五個人。
  2. 按下開關,改變列車方向,犧牲支線上的另一人。

大多數人似乎會選擇按下開關,將火車導向岔路,因為 5 > 1,很簡單的數字比大小,從數量與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似乎這個選擇也是「較為正確」的,也符合「道德義務」的判斷。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發生過的例子。

1944 年 6 月 13 日凌晨 4 點,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響劃破英國倫敦寧靜的夜,第一枚德軍飛彈(小飛蟻,Doodlebug)落在了一片萵苣田中,雖然沒有造成傷亡,但後續幾枚飛彈卻落入人口較為稠密的區域,造成了不少傷亡。

為了盡可能降低損傷,一封錦囊妙計送進了英國政府的白廳Whitehall),內容寫著如果能誘使德國人相信他們有命中預定目標,便可以避免德軍修正彈道,造成更大的災難。最終,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拍板了這項決策-犧牲了倫敦南部的居民,避免倫敦承擔更大的損失。

有軼事指出,菲利帕﹒福特本人當時也曾身處這場轟炸之中,是其中一位倖存者。也正因如此,這場歷史事件也被認為是『電車難題』思想實驗的原型。

他們曾害死人命…又豈是無罪之身?
-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天主教會教會聖師


雖然最初的電車難題是菲利帕﹒福特提出的,但真正將這道倫理思想實驗發揚光大的,是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哲學家茱蒂絲﹒賈維斯﹒湯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沒錯,就是她提出了那道經典卻又相當可憐的「胖子版」電車難題!她所提出的問題如下:

胖子版電車難題
(圖片來源:《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

這一次,你站在一座能俯瞰鐵軌的天橋上,看著一列失速列車疾駛而來,而前方鐵軌又綁了五個人。而這次,你手邊沒有任何開關,但身旁站著一位很胖的人,也正趴在橋上看火車。這時,只要你輕輕一推,胖子就會掉落到橋下,肥碩的身體足以讓列車停下來,拯救那五個人。這時,你同樣有以下兩種選擇:

  1. 什麼都不做,讓列車按照原定路線,撞上五個人。
  2. 親手推下胖子,阻止列車前進,犧牲掉胖子一個人。
    (註:這題的設定裡,犧牲你自己並無法讓列車停下。)

請原諒原題目中可能帶有的任何歧視性用詞,但我想還是原汁原味地呈現這道題目,我們只需要專注在思考這則哲學問題即可。在原版的電車難題中,多數人可能傾向於按下按鈕,「犧牲一人,拯救五人」,但當行動變成「必須親手推人下橋」時,即使我們很清楚知道同樣是犧牲一個人,換回五條性命,但我相信多數人此時都會感到猶豫與不適,甚至直接拒絕。

究竟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同樣是犧牲一人、拯救五人,為什麼一個似乎可以被接受,而另一個卻讓人難以下手呢?

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是卻算不出人性的瘋狂。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英國物理學家


在談哲學家們的破解方案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聊聊,一般人在面對電車難題時,最常見的兩種思考模式:

  1. 效果論Consequentialism):又稱功利主義或後果論等,強調判斷一件事是否該做,取決於它會造成什麼結果,若能帶來較好的後果,那就是值得去做的事。
  2. 義務論Deontology):又稱康德主義,強調無論結果如何,有些原則和道德規則是絕對不能違背的。

當我們以這兩種理論檢視「原版電車難題」時,義務論會選擇不按下按鈕,因為對他們來說,按下按鈕等同於主動害死了原本無辜的那個人,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而效果論者則會選擇按下按鈕,因為犧牲一個人可以拯救五個人,是效益最大化的結局。

但到了「胖子版電車難題」時,即使效果論仍然告訴我們應該推下胖子以拯救五個人,但顯然這並不太符合多數人的道德直覺,也說明了僅靠這兩種常見的思考模式,並不能完整幫助我們做出道德判斷。因此,哲學家們陸續提出了四種更近一步的破解方案。


福特主張應該區分『造成某人死亡(Kill)』與『放任某人死亡(Let Die)』兩者之間的差別,而前者在道德上比後者要惡劣得多。

以胖子版電車難題為例,胖子本來與電車事件無關,推他下去屬於主動造成他人死亡(Kill),因此不應該執行;反之,若什麼都不做,任由五人喪命,則是放任他們死亡(Let Die),此即為行為區分說。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反駁,在原版電車難題中,按下按鈕也是主動改變列車方向,導致原本不會死的另一人死亡,這樣依舊是造成某人死亡(Kill)的範疇,似乎也應該不被允許才對,這就相當違反我們的道德直覺了。


辛格是當代著名的功利主義論Utilitarianist)者,他主張結果至上,應當排除一切情緒干擾。他認為,只要受情緒影響所做出的決策,通常都是不理智的,因此對辛格而言,這幾道電車難題,都是「救一人 v.s. 救五人」的選擇,而對他來說,顯然他一定會選擇救五人。

但其他學者提出一個反思:如果不需要親自執行行為,比如說,我們可以透過遙控裝置讓胖子掉落到鐵軌上,不需要目睹現場景象,當下的決策有沒有可能是「理性」的呢?換言之,即使情緒可能會影響我們做出判斷,但我們的決策中也可能存在有更深層、凌駕情緒之上的思維考量。


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曾提出雙重效應說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他主張當一個行為可能導致兩種結果時,一種是出於本意,另一種則是意料之中但非刻意造成的副作用,那麼這個行為是否道德,需看是否符合以下三大條件:

  1. 行為動機是良善或道德中立的。
  2. 負面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但非有意為之。
  3. 已盡可能減少負面結果所帶來的傷害。

以原版電車難題來說,首先動機救人是良善的,需要至少犧牲一人的負面結果也是可預見但非有意為之,只能盡可能減少負面效果的危害,整體來說符合條件,因此應該按下按鈕。但胖子版電車難題就不一樣了,推下胖子本身就是手段與目的的一部分,是有意而為之,違反了第二條原則,因此不應該推胖子下橋。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如果把原版電車難題的岔路後端改成「環形鐵軌」,按下按鈕會往岔路開,撞到岔路鐵軌上的人後就會停下。然而,一旦這個人逃跑,你無法救下那五個人時,你會感到失望,這就表示其實你的內心是「希望那個人被撞」來讓列車停下,這樣又變成有意為之,於是雙重效應說在這樣的情境下就會自相矛盾。

環狀軌道難題
(圖片來源:《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

奧佛蘭提出了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道德障礙,他認為「某人或某物」的出現,增加了施行某種善舉的道德成本,那他就成為了道德障礙,也就需要為了增加的道德成本而承擔責任,因此,應該選擇排除那個道德障礙。

以原版電車難題為例,岔路鐵軌上的那個人就是你陷入兩難的道德障礙,你會因為他的出現而猶豫要不要切換軌道,因此,只要移除了這個人,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轉向岔路,那就表示你應該選擇清除這個障礙,也就是按下按鈕。但在胖子版電車難題中,胖子並不是「道德障礙」,反而是他的出現使得救人成為可能,因此不適用道德障礙說,也就不應該推下胖子。

當然,這個觀點也遭到了批評,因為這很可能演變成「受害者有罪論」,彷彿出現在岔路鐵軌上、或剛好站在橋上的那個人,就是應該被犧牲的人,這顯然違反了我們的道德直覺。


總結來說,每一種理論乍聽之下都各有其道理,然而,一旦情境稍作變化,原本適用的理論就可能開始變得彆扭甚至自相矛盾。這也正是為什麼「電車難題」可以作為哲學思辨經典題流傳至今,它不是為了讓我們找到一個「正確」答案,而是為了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邏輯。因為哪怕一套理論說得再頭頭是道,放到現實世界中應用時,往往仍會面臨棘手的抉擇與衝突,這正是所謂的道德困境,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什麼類似的兩難困境呢?

沒有正確答案的電車難題

總結來說,《方舟》或許在推理破案與劇情鋪陳的表現略顯平淡,但其結尾帶來的兩極反轉,帶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抉擇難題。這是一部融合了「暴風雪山莊」、「限時逃生」、「連環殺人」等元素的本格推理作品,同時更是一場道德底線與生存本能的殘酷試煉。

我想,《方舟》的真正魅力,並不在於兇手是誰,也不在於犯案手法如何,而是它所拋出的「電車難題」式道德困境-即便知道眾人之中藏有一位殺人魔,但作為其他的倖存者,我們是否真的有權利決定他的生死呢?

如果是透過「多數決」讓殺人魔成為犧牲者,姑且先不論對方是否會乖乖配合操作機關,這樣的選擇手段真的是公平的嗎?還是說,我們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淪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加害者,也成為了殺人兇手了呢?

然而,如果選擇不作為,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情況下,等待所有人的可能是被殺人魔屠戮殆盡的命運,又或是被不斷湧入的地下水所淹沒吞噬,最終全員都無法逃脫。這樣的結局,恐怕也並非任何人所樂見。

方舟》所挑戰的,正是這種「沒有正解」的兩難困境。作者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也許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作者讓讀者們能夠嘗試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思考:當身處道德與生存衝突的邊緣,你會如何抉擇?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4 / 12,由 Dr. Saturn 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