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Julian Hermsen丨出版社:遠流出版
這本書,或許會讓你聯想到另一本知名暢銷書-《我可能錯了》。一開始我也很擔心內容會很相似,抱著猶疑的心情翻開這本書。但慶幸的是,還好有與這本書相遇,再次帶我了我一場深刻的思考之旅,思考那則經典的問題:為什麼我看似什麼都有,卻一點都不快樂?
《當富豪遇上僧侶》背景介紹
《當富豪遇上僧侶》(Der Millionar und der Monch)的作者朱利安﹒赫姆森(Julian Hermsen),他擁有心理學碩士學位,在企業為主管和員工提供心理輔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追求人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是尋找人生眾多問題的答案。為此,他開始了多次的旅行,從西藏到泰國,深入佛教智慧根據地,向當地智者、僧侶與學者求教,探索生命的真諦。
本書作為處女作,取材自他摯友的真實經歷。故事的主角擁有事業、資產也頗豐,卻深陷在「世俗定義的成功」當中。他難以輕易割捨事業,總想追求更多財富,一心埋首工作之中。但這也導致了妻女棄他而去,員工習慣等待指令,讓他更堅信公司沒有自己就無法運轉,進一步導致他更加工作狂,總是試圖用金錢填補內心的空缺。
直到一次為期三週的泰國之旅,徹底改變了他看待財富與人生的方式,重新找回了內在富足的生活。以下,我將會分享三個關鍵思維,幫助我重新思索看待財富與人生的方式。

⒈ 誰知道呢?
當這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第一次來到森林間的寺廟時,沒有路標、沒有網路,就這麼走著。終於,他遇見了一位僧侶,便急忙詢問道:「我來對地方了嗎?」然而,僧侶只是淡淡回答:「誰知道呢?」你是否也跟當初讀到這裡的我一樣錯愕呢?先看看以下這段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磨坊師傅穆勒,他住在一個小村莊,可以算是有錢人,有一間磨坊和幾頭山羊。村裡的人對他說: 「穆勒,你是這裡唯一有羊的人,真是太幸運了。」磨坊師傅只回答道: 「誰知道呢?」
有一天,磨坊師所有的羊群穿過圍欄的一個破洞跑走了,他沒有辦法把牠們抓回來,村裡的人站在他的磨坊前,說:「穆勒,所有邊的石椅空位坐下。「安德烈,再一個禮拜的羊都跑掉了,你真是太倒楣了。」磨坊師一樣回答道:「誰知道呢?」
幾天之後的某個清晨,大家親眼看到磨坊師的羊群自己找到路回家,不但如此,還帶回了許多其他的羊隻一起回來。眾人對他起了忌妒,紛紛說:「穆勒,你真的是太幸運了,你現在擁有比以前更多的羊了。」磨坊師還是回答: 「誰知道呢?」
有一天,磨坊師的兒子突然想到,要攀爬到磨坊屋頂上頭去,好眺望遠方,沒想到摔了下來,從此沒辦法走路,村人紛紛對他說道:「穆勒,你真是太倒楣了啊。兒子不能走路了啊。」這個磨坊師依然只是回答:「誰知道呢?」
幾天之後,國王的軍隊跑到村莊裡,把所有的男孩和年輕男人都帶走,要他們為國王賣命去打仗,他們當然不要磨坊師的兒子,對此村民們又說:「穆勒,你真的是太幸運了。」這個磨坊師傅依然回答:「誰知道呢?」
我們永遠無法即時判斷眼下的每一件事情,究竟是好是壞。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兩種可能,如何解讀,完全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參加了一場比賽,最終卻「只」得到了第二名。你會覺得這是失敗,因為與第一名擦肩而過?還是視其為成功,因為你至少超越了不少對手?每一次的成功,也代表了某些層面上的失敗;反之,每一次的失敗,也可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舉個例子吧。2020 年開始大爆發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都陷入了動盪,經濟重創、企業倒閉、失業率陡升⋯等。然而,這場危機也推進了科技的進步,自動化科技加速,遠距工作與線上學習模式興起,宅經濟、電商與外送平台等新型商業模式也迅速成長,疫情消退後,經濟發展反彈的勢頭更是迅猛,這正應驗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的變化,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它。
佛陀的智慧告訴了我們,雖然理論上來說,世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與失敗,但我們應當將慈悲為懷視為每個決定與想法的根基,在通向內在提升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就是成功。心懷正確的思想,產生正確的行動,就是一種成功。即使我們無法獨自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影響身邊的人,讓更多人一起走向內在富足的道路。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挑戰時,不妨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失敗嗎?還是另一種轉機?」畢竟,誰知道呢?
當你埋怨下過雨的路面,泥濘難行,何不抬起頭來,看看滿天星光,正為你照亮腳下的路?
人的快樂與否,常在心的一念之間。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說喻》
⒉ 痛苦不可避免,但選擇承受是自願
這座寺廟的僧侶行走時,他們不會穿鞋,就這樣打著赤腳,在滿是碎石崎嶇的道路上行走,就這樣橫穿雨林之中的小徑。企業家看見此景,不禁問道:「您不穿鞋走路,難道不會痛嗎?」僧侶頗帶深意的答道:「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承受是自願的。」
為什麼許多人都覺得自己不自由、不快樂呢?箇中緣由,在於執念。人總是渴望得到更多,而這將會帶來無止盡的苦難,因為當我們得到了,往往感覺到的,是結果不如期待那般的美好。
這也正呼應了《思考101》中所提及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人們對損失的恐懼,遠超過獲得的喜悅。因此,我們在獲得時,往往難以獲得預期般的快樂,很快就又會開始貪圖,期望填滿更深的慾望溝壑。更甚者,有時我們並不只是單純地想要快樂,而是想要「比其他人更快樂」。
喇嘛此時拿起了一個茶壺,不斷將滾燙的茶水倒入企業家腿上的玻璃杯中,直至滿溢出來流到腿上,燙傷了他。企業家微慍地問道:「杯子已經滿了,為什麼你還要繼續倒水?」喇嘛卻氣定神閒地回答道:「你已經是滿的了,你的腦袋裡裝滿了想法,充滿所有既定的成見,和你人生至今所有的經歷,你的腦袋就像這個玻璃茶杯一樣,已經滿過了杯緣,你還想再往裡面填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放下、捨棄事物,但重點是,我們要能夠將既有的成見拋開。首先,我們需要擺脫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對於是否能做出正確決定毫無助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對現況的反應和情緒,唯有體認到什麼會讓你生氣,你會發現,生活其實可以輕鬆許多。
想法產生情緒感受,感受帶來行為,行為塑造個性,個性決定因果報應的命運。
-朱利安﹒赫姆森(Julian Hermsen),《當富豪遇上僧侶》
⒊ 該吃飯時,就吃飯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一名男子向老智者問道:「您為什麼總是這麼快樂、泰然自若呢?」智者答到:「當我該吃飯的時候,我吃飯。當我該坐著的時候,我坐著。當我走路的時候,我走路。還有,當我該喝水的時候,我喝水。」男子疑惑的問道:「我們和你做的事都一樣,但為什麼我們不開心?」
智者說道:「是的,所有這些事情你們也做。但是當你們坐著的時候,已經在想要站起來。當你們走路的時候,已經在想著要到達的目的地。當你們在喝水的時候,已經在想著你們的下一餐。」
《我可能錯了》一書也曾提及這個概念-「當下,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而一切,終將會過去。」對大多數人來說,思想總是飄忽不定,很容易停留其他地方,而不是在此刻所身處的當下。然而,人生只發生在此時此刻,唯有專注擁抱當下這一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擁有真正的寧靜與滿足。你看,這是不是就和攀登山峰與低谷一樣了呢?
一切都會過去。(This too shall pass.)
-波斯寓言,國王的戒指
後記:『習慣』可以輕如鴻毛,也可重如泰山
總結來說,《當富豪遇上僧侶》正如德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所評價的一樣,是本「思考人生的必讀好書」。全書以對話和寓言故事穿插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闡述高深宏大的佛法智慧。雖然要真的像作者摯友這般毅然決然的投入到寺廟修行,可能大多數人都是沒有辦法的,但書中所傳遞的道理,依然相當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
但僅止於了解道理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習慣,就像一道輕盈的枷鎖,有時我們甚至會將其忽略掉,直至它變得越來越重,到最後變得難以掙脫。
試想一下,如果要困住一頭大象,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答案是:從小就把牠拴住。當牠年幼時,只要一想嘗試掙脫,鐵鍊就會使其吃痛。久而久之,這頭大象習慣了束縛,即使長大後早已擁有足以掙脫鐵鍊的力量,也不再願意做任何嘗試,放棄了逃跑的念頭。
這與我們的習慣何其相似?許多人都活在習慣的枷鎖中,被既有的經驗、恐懼、或自我設限所困住,忘記了自己擁有改變的能力。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最可怕的就是畫地自限,無法跳脫舊有的思維模式,甚至裹足不前。
要打破這種困局,首先必須學會辨識自己的習慣,將其分類,思考究竟是否有益,並且始終以自己的人生目標、想要什麼,以及想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做為基礎,有意識地調整成最適合自己的行為方式,主動掌控自己的習慣,而不再被習慣所操控。

.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3 / 14,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
- 《我可能錯了》閱讀心得丨來自森林智者的六則暖心提醒
- 《思考101》閱讀心得丨揭秘八大思維偏誤,你是否做對了決定?
-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閱讀心得丨別等到年華老去,才準備享受人生
-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丨關於人生與事業,顛覆傳統的8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