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Bill Perkins丨出版社:遠流出版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一則伊索寓言中的經典故事-「螞蟻與蚱蜢」呢?勤奮的螞蟻在夏天辛勤努力地儲存食物,而蚱蜢卻成天遊手好閒,無憂無慮地愜意度日。當冬天來臨,螞蟻在溫暖的家中享用食物,而蚱蜢卻挨餓受凍。這則故事有為你帶來什麼啟發呢?
也許你也認為應當「該工作時工作,該玩樂時玩樂」,但,螞蟻什麼時候真正去享受蟻生了呢?《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將挑戰這則經典寓言,顛覆我們對金錢與人生觀的傳統思維,提出頗具啟發性的觀點,我相信絕對值得你我一讀。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背景介紹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的作者是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與企業家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他曾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對沖基金的「最後一位牛仔」,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能源交易員之一,曾在 5 年內為任職公司創造超過 10 億美元的收益。此外,他也涉足電影產業,擔任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同時還是一名活躍於高額錦標賽的撲克玩家。
柏金斯提出了一項顛覆傳統的金錢觀-「在死前把財產歸零」。他認為,多數人一生都致力於財富的積累,卻忽略了金錢所能帶來的真正價值-人生體驗所能創造的「記憶股息」。作者想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盡量不要在辦公室耗費過多時間,也不要等到年華老去,才因為想做什麼卻力不從心而後悔莫及。
為了達成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本書提出了九項金錢法則。作者引導著我們打破過往的思考慣性,重新看待充分體驗人生所需的三大要素:健康、自由時間與金錢。
正如書中《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的男管家查爾斯﹒卡森(Charles Carson)所說:「人生的事業就是擁有回憶。畢竟到最後,那才是人生的全部。」與其只顧著積存一輩子都花不到的財富,不如在當下把生活過得更精彩充實。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趟思維碰撞,激盪出了哪些火花吧!

⒈ 臨終前的五大遺憾
在談如何最佳化人生體驗之前,我想我們可以先聊聊一個略顯嚴肅的話題-臨終前的五大遺憾。
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曾經是一名居家安寧療護的護理師,在看盡無數患者臨終前的各種掙扎與遺憾後,出版了《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透過 18 則處在生命盡頭臨終者的故事,帶出了人生中最常見的五大遺憾:
- 希望我曾經有勇氣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活成他人期望的模樣。
- 希望我並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 希望我當初能勇敢表達我的感受。
- 希望我能與朋友能保持聯絡。
- 希望我可以讓自己更加快樂。
雖然談生死議題相當沈重,但,多少人總是等到機會之窗將要關閉之時,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多少?更甚者,當面對自己將要死亡之際才意識到這點,除了留下遺憾與懊悔,我們什麼也都無法再改變了。
我想說的是,雖然我們能在特定時刻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然而,一旦回歸日常生活,循環往復的節奏讓我們漸漸忘卻時間的急迫性。為了生活打拼、忙於完成瑣事,都讓我們下意識地以為時間還很多,還不是時候享受生活,因此為自己而活的計畫總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刻才驚覺,原來早已再無時間與心力去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
我們每個人終將會面對死亡,因此,我們也需要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該如何分配我們的生命活力,才能最佳化人生體驗呢?
人生是一種選擇。這是你的人生,清醒地選擇,明智地選擇,誠實地選擇;然後,選擇快樂。
-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
⒉ 人生,就是體驗的總和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是賬戶的數字?是積累的成就?還是擁有的回憶呢?
本書的核心思想圍繞「如何最大化你的人生體驗」。雖然物質上的擁有能帶來短暫的快感,但往往容易快速貶值;相比之下,體驗則會隨時間逐漸顯現真正的內在價值-「記憶股息」(Memory dividends)。記憶股息是當你花時間、花錢去體驗後,不只是當下感到開心,更會在未來持續產生美好的回憶,就像不斷支付給我們的股息一樣。
因此,作者帶出了在書中反覆強調的重點:
決定我們人生過得如何的,不是財富的數字,而是體驗的總和。
作者認為,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並用心規劃自己想要的人生體驗。如果不願意花心思規劃,勢必就只會跟隨文化傳統,用既定的模式過完這一生。偏偏這也是大多數人們一生的寫照⋯
為了有勇氣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作者提出了一項難以完成的挑戰:在死前把財產歸零。
還記得我們想要追求財富的初衷嗎?大多數人追求財富,或許都是為了想要創造更多或更棒的人生體驗吧!但在財富積累的道路上,許多人漸漸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能親自完整體驗的機會越來越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投資在體驗上面呢?
柏金斯說:「如果你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用來賺錢,然後死的時候沒有把錢用完,那你就是白白浪費太多人生寶貴的時間。」試想一下,當我們身故後,如果留下了千萬資產,換言之,也等於只留下了那沒能親身經歷千萬體驗的遺憾。
當然,作者並不是鼓勵我們肆意揮霍資產,而是希望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活力的使用方式,不要一味將心力傾注在工作與財富上。許多體驗並不需要昂貴的花費,例如參加戶外音樂會、探索城市等等。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能創造更多體驗的機會而已。
用少部分的生命活力去工作賺錢,用賺到的錢去體驗人生。
-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⒊ 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
作者在書中表示:「一個人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開始下降。」試想一下當我們身體變得衰弱,甚至需要一些醫療器材輔助維持生活機能,基本上就難以再好好享受人生的體驗。
先讓我們設想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你明天就會死亡,你會用什麼方式度過今天呢?如果把時間拉長成一週、一個月、半年後,會不會跟現在的生活有不一樣的計畫呢?
然而,一旦我們將這個日子拉長成幾年,甚至數十年,很容易就會忘記這點,導致我們無法充分利用我們的時間,落入依靠慣性生活的陷阱之中。
旅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說:「旅行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最高標準。因為旅行需要時間、金錢,還有最重要的健康。」但殘酷的是,在年輕時我們通常會受到時間和金錢的限制,直到當時間和金錢不再是問題,健康卻成了最大的限制因素。
因此,金錢真正能發揮最大效益的時候,往往是我們還身體健康、活力旺盛的年紀。


我們要學習在當下的花費和未來聰明儲蓄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某些年紀多花一點錢,絕對是有它的意義存在的,所以,請務必要適時調整你長年支出與儲蓄的平衡。
⒋ 影響生命活力的金三角
傳統教育總是告訴我們學習「螞蟻」的精神,為了「退休」這個終極目的努力存錢、工作。但諷刺的是,真正能享受人生體驗的黃金時期,應該是健康狀況最好、財富充足、時間最自由的時候,然而,大多數人對未來的投資長度,遠遠超過了這段黃金時期。
影響我們是否能享受生命活力的三大因素,分別是健康、時間與金錢。

請記得,不管在哪個年紀,健康,都是生命活力的基石。我們或許能意識到驗康的重要性,但多數人往往選擇存錢,來應對未來潛在的醫療所需。作者說:「他們在身體健康、活力十足的時候放棄的自己人生好幾年的時光,只為了在自己生病不能動的時候,有錢可以多延長幾週的生命。」這句話真的讓我深有感觸。
因為身處醫療場域工作的關係,會看到許多患者,因為年輕時忽視健康問題,對小狀況不以為意,導致年紀大了以後身體狀況亮起紅燈,讓頻繁進出醫院成為日常,甚至成為難以挽回的大問題,不斷與死神拔河,而這些遺憾原本是可以減少、避免的。如果能在早期重視健康,或許就不會走到如此無奈的地步吧⋯
身在醫院,免不了看見許多無奈的發生,更能體會作者所說「真正活著」與「維持生命徵象」之間的巨大差異。與其為了未來做「預防性儲蓄」,不如在當下進行「預防性支出」,將資金投入到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例如: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與作息等。怎麼想都比長期臥床,依靠無數藥物與維生機器的生活型態,要好上許多吧⋯
至於未來的潛在性醫療支出,可以透過許多相對應的工具來解決,例如「長期照護保險」、「醫療保險」等,都是可以參考的財務規劃工具,這裡也不得不稱讚一下台灣的醫療相關保險,尤其是健保,真的是許多病友以及潛在病友們的福音呢。言歸正傳,這些保障工具能幫助我們轉嫁未來的風險,既能在早期以小額支出做準備,也能對未來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⒌ 開始為你的人生設定時間表
每個人的人生充滿了無數的第一次,同樣地,也將迎來許多的最後一次。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開始,就會有結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在這些體驗的機會消失之前,避免過度延遲滿足,最終錯過時機而留下遺憾。
既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期限,我們可以用心規劃人生中想要的經歷。想想一生之中,你渴望擁有哪些一定要經歷的體驗,不要受金錢所限制,把他們全部寫下來,列成一份屬於你的人生清單。
接下來,試著將清單上的每一項經歷,根據你理想中的時機,分配到人生的特定階段。如果你覺得把整個人生分階段過於困難,不妨試試先用三個時段,涵蓋未來的三十年。只要你記得你永遠都可以在清單上加更多的東西;只要在你的年齡和健康造成限制之前趕快去做就行了。

你的時間有限,別浪費時間去過別人的生活。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講
⒍ 何時可以停止累積你的財富
然而,在規劃人生夢想清單的過程中,免不了遇到一個多數人會擔憂的問題:「錢會不會不夠用?我究竟需要多少錢?」
作者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生存門檻計算方式,具體如下:

這是建立在我們沒有任何收入的假設上,所計算而得的生存所需最低儲蓄額。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很簡易地快速試算,沒有考慮我們儲蓄與投資帶來的複利,也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問題。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公式有個問題:我們如何得知自己的剩餘生命年數呢?
顯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生命長度,但也許可以借助壽命預測計算機做個初步參考。許多健康相關機構與保險公司可能都有提供相關工具,根據年齡、性別、健康習慣等數據進行簡單的預測,雖然結果只是估計值,但也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方向。
在了解自己的基本生存門檻後,我們便能更好的思考如何運用多餘的金錢,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美好體驗,而不只是忙碌一生,驀然回首才發現從來沒有為了自己而活。
傳統上,人們傾向於選擇持續累積淨資產,直到退休後依然小心翼翼地守著本金。這樣的結果,經常是在離世前留下龐大積蓄,卻錯過許多經歷開心體驗的機會。了解自己的淨資產高峰,以及需要生存門檻的金額後,我們可以學習適時地動用積蓄,投資於那些讓你感到充實、快樂的人生體驗中。


⒎ 那孩子怎麼辦?
談到死前財產歸零,另一個必定也會出現的問題是:「那孩子怎麼辦?」
作者對傳統的遺產繼承思維提出了根本性的質疑,他認為,那些主張死前財產歸零會對孩子不利的人,才是真正沒有把孩子放在首位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試想一下,那些認為「死前財產歸零很自私」的人,真的有為孩子做好哪些準備嗎?是否已經安排好遺產規劃,仔細思考過該如何分配嗎?是否考慮過孩子繼承之際可能面臨的問題呢?還是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自己如果不做,就不符合道德正義呢?
真正想為孩子好,就不要等到死後才顯示自己的慷慨大方。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什麼時候會離世,如果真的擔心孩子,為什麼要等到不可知的那天,才讓後代得到你想留給他們的東西呢?你又怎麼確定那天到來時,你的孩子還在世?
我們該思考的是,給予的時間點才是關鍵。父母為子女著想的方法,通常包括在孩子求學以及職涯起步的階段,提供經濟支持或經驗傳承,這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相比之下,等到父母過世後才繼承遺產,以現今平均壽命 80 歲來看,孩子這時可能也都臨界退休年紀,正處於淨資產高峰,此時繼承遺產,所能發揮的實質影響力顯然就差了不少。
作者認為,我們可以為孩子留下的真正遺產,是與孩子共度的體驗時光,特別是在成長過程中,所傳授的經驗與回憶。作者並非完全不將財產留給孩子,而是更注重給予財產的「時間點」,以及所能帶來的「附加效益」。
這種思維不僅適用於遺產規劃,同樣也適用於慈善捐贈。作者指出,慈善家在離世後所做的捐贈,唯一能確定的,是確定這筆資產的流向,但未來具體會被如何應用就無法得知。此外,死後捐贈的另一面,也代表著在慈善家生前,這些人並沒有獲得幫助。
作者並不是譴責這些慈善家,這些善舉無疑值得肯定。但如果慈善家們能在有生之年,見證自己的所作所爲如何確實地改變了受益者的人生,或者能選擇投入世界上那些真正迫切的需求,無疑也會更具意義與價值。
行善永遠不嫌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太晚。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後記:財富只是工具,生活才是目的
總結來說,《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向我們闡釋了何謂「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遺憾,並提出了如何減少遺憾發生的九大法則。這些法則與大多數人所熟悉的投資理財觀念有相當大的差異。作者反覆地提醒著,我們應該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體驗而努力,財富從來不是目的,只是實現目標的必要工具。
不過呢,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思考著一個問題。雖然本書不斷強調死前財產歸零,也提到許多體驗並不需要耗費太多金錢,但無可諱言,金錢依然是實踐本書觀點的基礎條件。換言之,這並不是我們可以從此開始恣意享受人生,我們仍然需要練就累積資產的能力,以及讓資產複利的本領。畢竟,想要享受人生,總得先讓口袋夠深吧!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本書所提及的一些觀點。因為我自己似乎就是那種,不太會給自己體驗人生機會的人。漫長的求學歲月,總讓我覺得現在還不是享受與體驗人生的時候。直到在醫院實習階段,我看見了總有許多人長期躺臥在病床上,苦苦哀嘆著「早知道當初就該⋯」這些患者們就像漸漸失去了自我,只剩下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畢竟又有誰能夠拖著 50、60 歲的身體,去完成那些只適合在 20、30 歲時做的事呢?我想,這也是布朗妮﹒維爾所要告誡我們應當避免的人生五大遺憾了吧!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年華老去,才驚覺早已錯過大半人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我想「人生,就是體驗的總和」再貼切不過。讓我不斷提醒自己,財富只是工具,生活才是目的。人生數十年轉瞬而逝,最重要的事就是創造值得回味的記憶。期許今年的自己,能開始試著為自己規劃一些有別於過往的活動,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生活體驗!

.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
-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丨關於人生與事業,顛覆傳統的8大法則
- 《成功的原則》閱讀心得丨《原則》變身冒險故事繪本
- 《隱性潛能》閱讀心得丨重點不在起點,而在你走多遠
- 《致富心態》閱讀心得丨心態影響思維,思維決定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