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演說天賦》閱讀心得丨什麼是「體驗式學習」?5步驟最大化學習效益

從實戰到反思,掌握說服人心的秘密,改變職場與人生的軌跡

《人人都有演說天賦》閱讀心得丨什麼是「體驗式學習」?5步驟最大化學習效益

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的時代,公開演說已成為個人發展與職場生存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之一。無論是線上會議的簡報、社群媒體的直播互動,還是面對群眾的演講與一對一的溝通,唯有那些能夠清晰表達並打動人心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我至今仍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講台時的窘境。那一瞬間,腦中一片空白,雙手冒汗,聲音也止不住地顫抖。儘管反覆練習過講稿,依然全忘的一乾二凈。台下聽眾的眼神與沈默,更是讓我尷尬得無地自容。那一刻,我幾乎相信了自己永遠無法成為一位自信的講者。

那麼,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重要?因為它打破了「演說是天賦」的迷思,匯集十位講師系統化的方法,將演說從遙不可及的理論,轉化為人人都能掌握的實戰技巧。無論你渴望在職場中展現影響力,或者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更自信地表達自我,這本書都將是你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


人人都有演說天賦》的作者,是由吳佰鴻陳昇陽等十位講師共同撰寫,凝聚了他們對公開演說的理論技巧與實戰經驗。他們的共同使命,是讓每個人都相信:演說不是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一項透過學習與實踐,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能。

吳佰鴻講師,他畢業於美國斯特福大學(Stratford University),擁有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學位。自大學時代便投身培訓領域,至今累積超過 20 年的資歷,是兩岸企業界知名的培訓講師。2003 年,他創立艾美普國際教育機構,學員遍佈台灣各地。他目前擔任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第 15 屆理事長,致力於發掘大眾的表達潛能,並出版多部著作,分享其多年的演講智慧與人生歷練。無論是企業內訓或公開演講,他總能以實務案例與互動法引導的方式,幫助學員強化影響力與說服力。

陳昇陽講師,他則專注於體驗式學習互動引導,鼓勵學員能夠「玩中學、深刻記、靈活用」。2018 年,他榮獲了「華人好講師」前十名,目前則是桃園青年體驗學習園區的講師,也是台北市教育局防制藥物濫用的講師,並擔任了中華華人講師聯盟第 15 屆副秘書長。他廣泛於校園、企業與公益領域等進行課程設計與主持,其課程專注於團隊領導、組織營造、青少年人際溝通等領域。他的教學風格很生活化、互動性高,並強調反思與實踐。

(版面篇幅限制,無法逐一介紹每一位講師,敬請見諒。)

本書不僅是一本專為渴望提升公開演說能力的讀者所寫的實用指南,更結合了每位作者在不同專業領域的涉略,例如心理學、教育學、溝通理論、投資理財等。這也讓他們所提出的演說技巧,不僅只適用於演說,也同樣能應用在職場表達、人際互動、教學設計與個人成長等領域,讓本書成為一本人人都能受益,兼具了深度與廣度的全方位溝通手冊。

接下來,雖然我不是演說專家,但我想聚焦介紹其中一位我所敬重的老師-陳昇陽講師,他所提出的三個關於「體驗式學習」的核心觀念,並聊聊這些方法如何實際運用,為我們的人生帶來轉變。

《人人都有演說天賦》重點整理:體驗式學習的 2 大方法

你是喜歡參加學習與成長活動的人嗎?如果是,相信你可能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活動結束當下感覺一陣酣暢淋漓、能量滿滿,彷彿學到了許多;然而,一旦有人問你「這場活動你學習到了什麼?」你卻在那一瞬間語塞,腦中一片空白。更常見的情況是,當下雖然感覺收穫頗豐地開心散場,但過沒幾天就已經將內容忘得一乾二凈,結果就是付出了一堆時間,日常生活與思維模式卻都沒有什麼改變,感覺就像只是短暫被點燃卻無法延續。造成這種現象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你「缺乏反思」。

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是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方式。不同於傳統被動接收知識的教學模式,體驗式學習主張透過實際參與、主動探索,讓學習者從中開始反思、收穫經驗與建構概念,進而應用到新的情境當中,使知識與能力真正得到內化。這樣的學習模式,並不只是讓學習者「經歷」,而是真正意義上使其「學習」。

體驗式學習的基本概念可以追溯至 20 世紀初期。教育改革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曾提出「經驗+反思=學習」,他認為學習並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真實互動、嘗試與反思中,逐漸構建出新的理解。這個理念後來融合了瑞士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美國教育理論家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等人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最終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柯爾布David Kolb)整合,於 1984 年發表了著名的「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理論。


戴維﹒柯爾布的「經驗學習圈」理論,可以說是體驗式學習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之一。他認為真正的學習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包含以下四個階段:

  1. 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親身參與一項活動或面對一個全新的情境,獲得真實又直接的體驗。
  2. 反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回顧經驗,觀察其中的行為、感受與結果,釐清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3. 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從反思中萃取出新的理解、理論或原則。
  4. 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將新理解應用於不同的情境中,測試其可行性,並開啟下一輪的循環。
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這樣的學習循環不僅適用於個人,也同樣適用於團隊與組織。有研究指出,體驗式學習的知識留存率平均比傳統講授式學習高出 30% 以上,並且能夠顯著提升學習者的自主性、自信心與實際應用能力。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體驗式學習的例子,例如:醫學模擬訓練、社區服務學習、創業工作坊等,都是透過真實任務與持續反思,幫助學習者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而現今許多企業也都有在運用體驗式學習,例如領導力發展營、模擬決策訓練等,正是體驗式學習在職場的實踐展現。

「經驗」不只是學習的手段,更是推動個人成長的關鍵路徑。真正有價值的學習,並非單純堆積知識,而是能將每一次的經歷,透過反思轉化為洞見,隨後內化為智慧,進而活用於未來的挑戰與改變之中。


學習模式特點學習者角色成效
傳統講授以教師為中心,單向輸出知識被動接收以知識記憶為主
問題導向式學習以問題為核心,藉由小組討論,達到學習目的主動搜尋知識培養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專題導向式學習以解決重點任務為導向,持續深究與探索問題重視實作與整合培養應用與團隊協作的能力
體驗式學習以體驗為起點,開啟反思與應用的學習循環重視體驗與反思深化理解並轉化為實踐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中國戰國時代儒學思想家,《儒效》


陳昇陽老師在書中分享了兩種常見的引導反思技巧如下:

  1. 第一步:What?(發生了什麼?)-觀察與回顧階段
    聚焦於客觀地回顧與描述經驗,釐清整個事件或活動的具體內容。
    引導問題範例:
    1. 「在這次活動中,你做了什麼?」
    2. 「你遇到了哪些挑戰?」
    3. 「你聽到了什麼?你看到了什麼?」

  1. 第二步:So What?(所以你學到了什麼?)-深度思考與意義探索
    開始從事件中萃取意義,探討經驗對自己的影響,並歸納出值得學習的關鍵點。
    引導問題範例:
    1. 「你從這次活動中學到了什麼?」
    2. 「哪一個部分對你來說最具有啟發或意義?」

  1. 第三步:Now What?(你現在要如何改變?)-實踐與應用階段
    思考如何將此次的反思與領悟,轉化為未來的實際行動。
    引導問題範例:
    1. 「這次學習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
    2. 「你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行動或態度?」
3W 引導反思法

舉例來說,我曾經參加過一場野外定向越野的活動,透過 3W 引導反思法,我粗略整理了當時的學習歷程:

  1. What?(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場小組形式的越野任務,必須依靠地圖與指南針在森林中尋找檢查點。我們小組因爲地圖解讀錯誤而偏離了路線,結果多花了快一小時才重返正確路徑。途中因爲疲憊與焦躁,隊友之間爆發了口角,而我也因爲沮喪與無力感,無法有效協調與緩解爭執。

  1. So What?(所以你學到了什麼?)
    在團隊合作中,清楚的分工與即時有效的溝通是關鍵。此外,我也意識到,錯誤的發生很難完全避免,重要的是能否迅速調整策略、保持冷靜,並在必要時挺身而出,協調分歧,避免團隊成員之間持續內耗。

  1. Now What?(你現在要如何改變?)
    未來在參與團體任務時,我會更積極主動地承擔領導與協調的角色,也會主動與團隊明確討論策略與角色分工。同時,我會更有意識地觀察團隊氣氛,適時消弭潛在衝突,協助團隊朝共同目標前進。

  1. 第一步:Fact(事實)-你發現了什麼?
    聚焦事實、行為與具體細節,強調不帶批判的客觀回顧,釐清「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
    引導問題範例:
    1. 「剛剛的活動裡,你做了什麼?」
    2. 「哪一個環節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1. 第二步:Feeling(感受)-你的情緒如何?
    覺察當下的感受與情緒狀態,因為情緒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關鍵。
    引導問題範例:
    1. 「剛剛的活動,你的感受如何?」
    2. 「有哪個瞬間讓你特別興奮、挫折或沮喪?」

  1. 第三步:Finding(發現)-你學到了什麼?
    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重點,進而與自身的經驗產生連結。
    引導問題範例:
    1.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你的學習,它會是什麼?」
    2. 「這次活動和你的日常生活或工作有什麼相似之處?」

  1. 第四步:Future(應用)-你可以如何運用這個學習?
    將反思成果具體化為行動方案,真正有價值的學習,不只是當下的理解,而是能影響未來的行動。
    引導問題範例:
    1. 「如果未來再遇到類似的情境,你會用什麼不同的方式去應對?」
    2. 「你覺得這個學習可以如何影響你的團隊或組織?」
4F 引導反思法

我們不是由經驗中學習,我們從反思經驗中學習。
-約翰﹒杜威(John Dewey),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教育改革家


以台大醫學系為例。在我們五年級的家醫科實習期間,學校會安排我們前往偏鄉社區進行為期兩週的實習,而我被分配到了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金山地區整體人口結構以老年人為主,青壯年與幼年人口相對較少,醫療資源也較為匱乏。為了應對高齡化的挑戰,除了強化更多醫療人力資源的調配以外,當地也設置了更多日間照顧中心等社福機構,以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而在這段期間內,我們的實習內容主要是前往金山分院、衛生所與診所等處見習基層醫療服務,同時也有參訪當地的長照機構,以及實地訪視一些高風險或獨居長者,進行健康關懷與衛教。

如果以 4F 引導反思法來反思與學習,則會如下所示:

第一步:Fact(事實)-你發現了什麼?

引導問題:你在實習期間觀察到什麼?發生了哪些具體事件?
我的反思
在實習期間,我觀察到許多長者都缺乏病識感,對自身健康狀況並不了解,往往只在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此外,由於青壯年人口稀少,許多老人家往往是獨自就診,或由看護與照護機構人員陪同。在家訪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幾位獨居長者。他們雖然無法清楚辨認我們是誰,但仍會熱情地與我們聊著天。

第二步:Feeling(感受)-你的情緒如何?

引導問題:你在活動中感受到什麼?有哪些情緒上的變化?
我的反思
剛來到這個社區實習時,我對陌生環境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無法理解長者們的需求,更不確定該如何與他們互動。然而,真正接觸後,雖然目睹了他們的困境與不便,內心不免感到酸澀與惋惜,但同時也被他們對生活的樂觀與堅韌所打動。即使可能轉眼就忘了我們,但他們的那份真摯,那份感動,卻是如此真實。

第三步:Finding(發現)-你學到了什麼?

引導問題:這個經驗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洞見?
我的反思
偏鄉醫療的挑戰,並不僅是專業技術與醫療資源的缺乏,更需要的是耐心、理解與同理心。許多長者的健康問題,往往是源自資訊落差與醫療可近性的不足。此外,我也更佳意識到「有效溝通」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對象為年長者時,如何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傳達複雜的醫療資訊,以及建立彼此的信任感,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

第四步:Future(應用)-你可以如何運用這個學習?

引導問題:你未來會如何應用這些經驗?
我的反思
在溝通時,我們很容易陷入「知識詛咒」(Curse of Knowledge)的思維偏誤之中。我們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備相同的背景知識,進而導致溝通的困難。因此在未來,我會更加有意識地使用平易近人的語言,並花更多時間傾聽對方真正的需求與疑慮。此外,不同社區族群的需求各異,對於偏鄉長者而言,他們渴望的是情感連結與陪伴感。因此,未來若有機會與這樣的族群互動,我會試著從「情感層面」切入,創造更溫暖與有效的關係。

除了醫學教育中的實地實習外,體驗式學習還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例如,教育領域中的 STEM 教育、社會志工參與課程;企業與職場的戶外領導力營、模擬決策遊戲;心理療癒領域的心理劇、正念工作坊等等。這些都是透過「親身參與」與「實作導向」的學習模式,讓學習者能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深化理解、反思體驗,進而促進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成長。

體驗式學習的本質,就是「做中學」,讓生活即學習。
然而,想要真正將體驗轉化為成長與智慧的關鍵,就在於:

  • 你是否具備覺察的能力?是否願意主動反思?
  • 你是否能將體會內化為行動?是否願意持續修正與精進?

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約翰﹒杜威(John Dewey),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教育改革家


總結來說,《人人都有演說天賦》是一本實用為導向,全方位解析如何講好一場演說的指南。書中收錄了相當豐富的實戰案例,適合任何希望提升表達力與影響力的人們,無論是職場新人、創業家、學生,還是自媒體創作者,我想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其中,我尤其推薦吳佰鴻老師高家偉老師陳亦純老師以及陳昇陽老師的篇章。

我會接觸這本書,也與一次特別的經歷有關-我參加了陳昇陽老師的新書分享會。起初,我本來也是抱著老師應該就是分享寫作歷程與書中精華內容,最後推廣一下大家閱讀本書。結果出乎我意料的是,老師從頭到尾幾乎都沒有談到本書,而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帶領我們反思自己,反倒讓我更加好奇老師到底會在書中寫出什麼樣的內容,這樣的安排別具新意,相當有意思。

在分享會的過程中,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引導我們進行反思覺察,我也想分享給大家:

  1. 請寫下會讓你喜悅的事情
  2. 請寫下會讓你全心投入的事情
  3. 請寫下影響你最深的人際關係
  4. 請寫下目前你認為人生的意義
  5. 請寫下目前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6. 有沒有哪一部分,是你自己可以再加強的?

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卻值得我們花時間好好思考,誠實地面對自己。老師也分享了一句他特別喜歡的名言:

「比較」,是偷走快樂的賊。
-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國前總統

我們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然而一旦過度比較,就會陷入不斷地自我內耗。「比上不足」,是為了要提醒我們前方永遠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自己還有許多可以向上努力的空間,而不是自我貶抑;「比下有餘」,不是安慰自己現在這樣就很好,也不是吹噓誇耀自己領先了多少,而是心懷感恩地告訴自己,一路走來是多麽不容易,舒緩內心的焦躁與不安的情緒。

而真正的智慧,在於「游刃有餘」,是在向上比較的焦慮,與向下比較的自滿之間,能夠保持游刃有餘的心態,活出屬於自己從容而有意義的人生。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圖片參考:陳昇陽老師臉書

最後,我想以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生最好的夥伴-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一段話作結,也期許大家共勉之:

查理蒙格談反思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者你曾經經歷過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在學習的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人人都有演說天賦》新書分享會
《人人都有演說天賦》新書分享會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6 / 23,由 Dr. Saturn 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