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Hans Rosling丨出版社:先覺出版
你相信當被問到一些關於世界認知的簡單問題,我們的答對率可能還不如黑猩猩的隨機選擇嗎?在閱讀本書後,我相信了!大多數人們都深陷在媒體塑造的偏見世界之中,讓我們總以為貧富差距正在擴大、天災人禍不斷,世界正走向崩壞,但真相真的是如此嗎?《真確》這本書,將會打破這些迷思,告訴你我們究竟是如何錯誤的看待這個世界!
《真確》背景介紹
《真確》(Factfulness)的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他是卡羅琳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全球公衛學教授,與兒子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和媳婦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共同創辦了蓋普曼德基金會(Gapminder Foundation),開發出了數據視覺化資料軟體 Trendalyzer,致力於將冰冷的統計數據圖像化,協助人們能更基於對事實的認知,以對抗廣泛的無知。
除此之外,漢斯﹒羅斯林也是一名瑞典的無國界醫師,曾在非洲莫三比克地區以多年的時間,追蹤研究一種名為綁腿病(konzo)的罕見下肢麻痹症,並成功找出病因可能與當地貧窮農村人口長期食用苦木薯所導致,並推動了防治工作。他也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擔任顧問,並十度登上TED 演講,並獲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可以開繁體中文字幕喔!)
漢斯﹒羅斯林自詡為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他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持續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也是這樣的思想,在 2017 年因胰臟癌離世之前,他將最後這段時光投入本書撰寫之上,他認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常常是基於錯得離譜的認知,這些無知,是因為我們的思考,往往都受到了不自覺但可預期的直覺偏誤所影響。
本書列舉出了十個關於「扭曲認知的直覺偏誤」,這些偏誤讓人們容易被負面新聞、刻板印象與錯誤數據所誤導,導致對世界產生過度的樂觀或恐懼,也因此錯估了全球發展,甚至做出錯誤決策。透過認識這些偏誤,我們看待世界的認知,才能更多的基於事實真相,而不是一味地深陷偏誤之中,幫助我們能懷抱更少擔憂,看見更多希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書中的十大偏誤,以及帶給我哪些啟發吧!
⒈ 13 道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確問題」
在談如何正確認知世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測試一下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程度。作者在書中提出了 13 道「真確問題」,每一道問題都不複雜,也沒有陷阱,只是用來考驗我們是否對這個世界充滿誤解。現在,不妨先挑戰以下 13 道問題,看看你能答對幾題吧!
【 13 道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確問題 】
不知道你答對了幾題呢?又有多少道題目是用猜的呢?不管結果如何,放心不用太在意~這些題目涵蓋關於貧富差距、人口變化、教育、公衛、性別、能源與環境等全球基本面貌與發展趨勢的議題。根據作者多年來的統計,大多數人的正確率都相當慘不忍睹,甚至不及隨機亂選的 33% 正確率,這不僅反映出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有多大的誤解,更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受測者對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往往比現實更加恐怖、暴力,甚至絕望,作者將之稱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the Overdramatic Worldview)。
事實上,世界每年都在進步,儘管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但相比多年前的世界,現在整體狀況肯定是進步許多的,這才是合乎事實的世界觀。但為什麼面對這 13 道問題,我們卻會給出如此誇大的負面答案呢?這種「世界觀錯覺」從何而來?為什麼多數人的大腦會系統性的誤解這個世界呢?
如果你想要有正確認知,不再繼續活在幻想出的泡沫世界裡;如果你想練習以批判思維取代直覺偏誤,重新修正與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以下這十大偏誤,將會是帶領你走向清晰思考這個世界的必備指南!
⒉ 十大直覺偏誤
在《真確》中,作者會在介紹每一種直覺偏誤之前,先拋出能引發我們思考的問題或案例,接著透過數據與圖表來做說明,告訴我們這些直覺偏誤如何影響我們錯誤的的認知這個世界。最後針對每一種直覺偏誤,提出相對應的「求真習慣」,幫助我們建立更理性的思維方式。
由於中文翻譯版本沒有整理出完善整的重點懶人包,我參考了作者在 Gapminder 上所發佈的版本(Factfulness),進行了自己的歸納和註釋,並將重點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這張圖已經粗略地將重點精華濃縮提煉出來,幫助你快速掌握《真確》這本書的關鍵內容。不過,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每一項直覺偏誤的例子,還是推薦各位讀者親自閱讀這本書,每種偏誤的篇幅都不長,也不用擔心會有閱讀順序的問題,可以輕鬆快速地讀完,也能隨時再次從中挑選重點複習,避免再次落入直覺偏誤的陷阱之中!
我們有了基於現實的世界觀之後,可以看到世界不如表面上那麼糟,而且可以知道我們該怎麼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真確》
⒊ 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求真習慣」?
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身處北半球的我們,學生時期需要學習南半球的知識?為什麼身處台灣的我們,卻仍需要學習其他國家的知識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元素,都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方式逐漸受限,漸漸地不再主動探尋與自身專業領域或所處國家以外的資訊,而是轉為從報章雜誌、網路影音、社群媒體等去認識這個世界。久而久之,漸漸地失去了求真與思考的能力,漸漸地活在了他人建構的資訊泡沫之中。
作者在書中強調,想要真正落實「求真習慣」,最關鍵的思維,是常保謙虛與好奇。
謙虛,意謂著我們認識到直覺偏誤如何影響我們去正確認識世界,勇於承認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接受新的事實,並且願意改變過去舊有的錯誤觀點,而不是為了捍衛自尊而固執地捍衛個人觀點,也不會刻意假裝自己事事皆了然於心。
好奇,則意謂著對於不同觀點與認知抱持開放態度,願意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即使與自身的觀點和價值觀不同,也願意先試著去了解,更不會因為對於自己過去的認知錯誤而感到難為情,反而會抱持著興奮的態度,去發現與看待每一件有意思的新事物。
在另一本談論關於思維偏誤的書籍-《思考101》中,可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慣性思維偏誤所帶來的盲點無處不在,在這兩本書中都引起我共鳴的是「負面型直覺偏誤」(The Negativity Instinct),因為我們總是傾向於留意壞事多過於好事,也因此,新聞媒體與社福機構等的選擇性報導,經常聚焦於天災、戰爭、犯罪、國家動盪、經濟危機等議題,這無疑都強化了負面偏誤,讓我們產生世界正在惡化的錯覺。
無可諱言的是,站在新聞媒體的立場,每天標題若是寫著「今天又是和平的一天」,顯然沒有人會感興趣。相反地,當新聞充斥著全球各個角落的重大負面事件,慣性的危言聳聽,將一點風吹草動渲染成世界末日,我們就很容易以為世界並不美好,甚至正在變糟。
雪上加霜的是,人類天生傾向於美化過去的記憶,容易忘卻過去所發生的不幸,對於眼下所發生的一切,就會更加感覺到悲觀和絕望,想想這些年來的新聞,似乎一切都被言中了呢⋯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說:「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的變化,低估未來十年將發生的改變。」當事情進展順利時,短期內難以察覺,但當我們拉長時間軸,會驚覺變化如此之大;反觀負面消息,一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而我們能做的,是練習預期壞消息會被大肆渲染,並認清這個世界所有事物的發展,都可能是變糟,同樣也可能是在變好。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知名生物學家
後記:自我認知的四個階段
總結來說,《真確》正如比爾﹒蓋茲所言那般,是一本帶領我們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作者用許多深入淺出的案例與數據,幫助我們了解這十大直覺偏誤如何影響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讓我們學習到應當基於事實而非故有偏見行動,認清這個世界並不如表面上那麼糟,甚至在深思熟慮之後,還能知道如何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想起一個心理學中著名的效應-『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指的是知識淺薄的初學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真正的專家,則反而會更傾向於低估自己。
在自我認知形塑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有趣的是,左上圖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經常被誤用為達克效應的圖示,但實際上,達克效應的圖形應該是右上圖,這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我們如何陷入錯誤認知而難以自知。不過,雖然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我想這兩張圖都可以很好的說明,我們如何容易的限於自身的無知之中,這正如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所說過的名言:「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不知道的東西,而是你自以為很了解,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東西。」
如果我們想要減少達克效應帶來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五大方向著手:
- 誠實面對自身的不足,對任何事物都抱持開放態度
- 時常反思,冷靜審慎分析現狀,避免倉促做出決策
- 有意識的持續學習
- 勇於挑戰舊有認知,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
- 不要預設立場,虛心傾聽各方回饋
學會識別並克服這些直覺偏誤,不僅能讓我們更真確地認知世界,也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的決策。當我們真正掌握「求真習慣」,才能看清世界的底層邏輯,保有更清晰的世界觀。

.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3 / 25,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
- 《思考101》閱讀心得丨揭秘八大思維偏誤,你是否做對了決定?
- 《我可能錯了》閱讀心得丨來自森林智者的六則暖心提醒
- 《成功的原則》閱讀心得丨《原則》變身冒險故事繪本
- 《執行長日記》閱讀心得丨關於人生與事業,顛覆傳統的8大法則
- 《致富心態》閱讀心得丨心態影響思維,思維決定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