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潛能》閱讀心得丨重點不在起點,而在你走多遠

混凝土中能開出玫瑰,鑽石亦能鑿穿堅硬熔岩

隱性潛能閱讀心得丨重點不在起點,而在你走多遠。

從小,我們似乎總是能聽見被眾人為之稱頌的天才兒童、明日之星,這時當我們聽到:「沒辦法,人家天賦就是這麼好。」許多人可能會長舒一口氣,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這似乎讓不努力,成為了被允許的藉口與辯解,甚至能讓人更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天賦的人,不管再怎麼努力,都贏不了有天賦的人。」似乎正因為這些天賦者的存在,讓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再努力⋯


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的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他曾經是青少年奧運跳水選手,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三十歲時,他成為了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在許多領域都擁有非凡的影響力。格蘭特的每一本著作,例如《給予》(Give and Take)、《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等都備受各界讚譽,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作,是在 2022 年甫上市後,高居暢銷排行榜不下的《逆思維》(Think Again),是新生代中極具影響力的現象級作家。

格蘭特在本書中結合了科學證據、獨到見解、生動故事,以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我們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之中,逐步探索如何開發自己與他人的隱性潛能。格蘭特說:「你的進步不取決於你付出多少心血,而在於你的學習方式;你的成長不依賴你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與你的品格技能密切相關。」衡量潛能的真正標準,不應該只是看能到達的顛峰有多高,而是他能在達顛峰時期走了多遠。

本書提供了四十條實用建議,作為我們往後每一次行動的依據,讓自己不再只是被動的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地追求自己所能掌握的可能性。

接下來,就讓我來分享我從《隱性潛能》中,所獲得的五大收穫吧!


隱性潛能重點整理:受用無窮的10項建議

在評估潛能時,我們經常犯的一大錯誤是,把焦點過度集中於起跑線上

在這個被過度看重天賦的世界裡,早早展現出的技能,例如小時候在音樂、語言等方面的傑出表現,更加容易受到大家的追捧與盛讚。然而,許多證據卻表明,造成此結果的關鍵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們學得快,而是因為他們可早就已經上過補習班,超前了許多同齡學生的學習進度,這些看似是天賦差異,實際上卻只是機會與資源的不同。

經濟學家拉吉﹒柴蒂Raj Chetty)進行了一項涵蓋一萬多名幼兒園學童的實驗,觀察「老師的教學品質」與「學童成年後的平均收入」之間是否存在關係。柴蒂團隊分析發現,學童早期的認知技能差異,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真正影響他們日後表現的關鍵,在於四大品格技能:

  1. 積極主動(Proactive):他們是否會主動提問與回答、主動學習與請教。
  2. 利社會(Prosocial):觀察他們與同伴的相處與合作的程度。
  3. 紀律(Disciplined):他們是否能有效集中注意力,克制擾亂秩序的衝動。
  4. 決心(Determined):觀察他們遇到艱鉅的任務時,是否能堅持到底,甚至做得更多。

這裡需要先澄清的是,千萬別把品格(Character)與個性(Personality)混為一談。個性,是我們在思考、感受、行動的基本本能;品格,則是讓價值觀置於本能之上的能力,讓我們能忠於自身的處事原則。如果說個性只是你的日常反應,那麼品格就是在逆境中的表現。關鍵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特質,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這些特質。因此,無論你現在身在何處、處於什麼階段,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品格技能。

衡量潛能的真正標準,不是看你到達的巔峰有多高,而是看你到達巔峰的過程中走了多遠。


曾經有一股思潮席捲教育界,他們認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根源於教學方法不適合他們的學習風格,而如今也出現了許多學習模式,例如聽覺型的 Podcast 學習法、閱讀型的文字學習法、視覺型的 Youtube、圖像學習法、互動型的實作學習法等等。然而,研究卻發現學習方式與成果表現之間的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換言之,最舒服的學習方式未必是最有效的,學習是為了特定任務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適度讓自己處於不適的狀態下,反而會讓學習效果更好,誠如部落客蒂姆﹒厄本Tim Urban)所述,你的大腦會被「及時行樂猴」(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綁架,這時我們只會優先考慮那些簡單、愉快的活動,而不是應當優先完成的苦差事,於是你產生嚴重的無力感、自尊燃燒殆盡,只剩愧對江東父老的灰燼。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更快的學習外語,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把自己丟到外語環境裡,強迫自己開口與他人對話,而不是只埋首於背單字、學文法。學習語言不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為了習得與他人的溝通技巧,多數人都將學習視為「認知、糾正、防止犯錯」的過程,但多項研究與實證卻表明,當我們被鼓勵犯錯時,最終犯的錯誤往往會比較少,早期錯誤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正確答案,並鼓勵我們繼續學習,心理學家將之稱為「習得勤奮性」(Learned industriousness)。當努力獲得讚揚時,努力本身就會開始出現獎勵性,這將使我們不再需要逼迫自己學習,自己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去嘗試。

請記得,如果我們都等到感覺準備好了才接受新挑戰,那麼我們很可能永遠不會去挑戰。無論如何先豁出去,踏出第一步,你才有可能在過程中做好準備。

在你覺得準備好以前,就先上場,越練習,就會越有把握。
學習真正發生的方式

品格無法在安逸中培養。唯有經歷考驗與磨難,才能強化心靈,開拓眼界,激發雄心,出類拔萃。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作家


承接前述,我們可以發現,在追求成長與進步的道路上,有塊難以忽視的絆腳石-完美主義

「如果你沒考 100 分,你沒拿第一名,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話呢?這種話與很有可能在無形之中,給了我們的未來上了一道完美主義的枷鎖,使我們無法容忍瑕疵、錯誤與失敗。然而,研究顯示完美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現實社會的難以捉摸,讓總是追求確切答案的學生思維不再能容易預測與控制,甚至追求完美的心態,還可能讓他們的表現更糟,陷入了三大完美主義陷阱:

  1. 他們為自己犯的錯自責不已,因此更難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2. 過於糾結無關緊要的細節,卻忽略了更亟需解決的問題。
  3. 迴避不熟悉以及可能導致失敗的情況,只精進現有技能,而不是努力開發新技能。
完美主義迴圈

日本茶道有一個詞-侘寂(音:ㄔㄚˋ寂,日語唸作 wabi-sabi),原意是頌揚不完美的美,接納無可避免的缺陷。這是因為早些年,日本茶道會用有缺口的茶碗取代完美無瑕的器具,改用磨損及風化的陶器品茶。在當時的環境下,日本人認為這種不完美是一種美的體現。那麼,我們如何追求這種「侘寂」的狀態呢?

心理學上有種方法,稱為「心理時間之旅」(Mental time travel,或譯時間統覺)。我們的期望經常會隨著成就提高而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會越來越高,所注意到的進步幅度也就越來越小。作者為此特意提醒我們:「欣賞是進步的關鍵,在於記住過去的你,會如何看待你現在的成就。

比爾﹒蓋茲(Bill Gates)有則金句:「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會發生的改變,低估未來十年將發生的改變。」試想一下,經過這十年的時間,你會與十年前的自己有多麽巨大的差異?以我自己而言,十年前的我,還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高中生,還在堆積如山的參考書中苦苦掙扎,還在對未來的人生走向感到徬徨不安;但十年後的今天,我考上了醫學系、擁有自己的事業與團隊、寫著這篇在過去從來不曾想像過會寫下的文章。變化如此之大,回想起來也仍覺得難以想像。

有時,我們會忘卻了自己腳下曾經走過的路,卻只看見攔阻在眼前的迷霧。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你走過的路已經很長,也經過了許多美麗的風景,也曾遭遇滿佈荊棘的時刻。給現在的自己,再次繼續前行的勇氣。

完美主義者很容易陷入一種情節,他們很容易擔心自己一旦失敗,就會淪為失敗者。但事實上,別人並不會根據你的單次表現來判斷你的能力,這就是「過度暗示效應」(Overblown implications effect)。在評估技能的時候,人們多數關注的是你的巔峰,而不在低谷。舉例來說,你不會因為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投丟一次三分而懷疑他的投射能力,你也不會因為周杰倫不小心破了一次音而認為他不會唱歌。

所以,請記得:

嚴厲的自我批評不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只會讓你傷痕累累。
善待自己不是要你忽略自己的弱點,而是允許自己從挫折中學習。
我們是靠著接納自己的缺點而成長,不要為了缺點而懲罰自己。


自從「一萬小時定律」的概念風靡全球後,許多家長、老師,甚至我們自己,都會以此為邁向養成習慣所需要的時間。然而,這個一萬小時概念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

「刻意練習」是根據明確目標與立即意見回饋,精進動作始終如一、任務可預期的技能,例如鋼琴、短跑等等。然而,如此日復一日的訓練,很有可能陷入過勞(Burnout)與悶爆(Boreout)的狀態,過勞是工作過度時累積的情緒疲憊,悶爆則是刺激不足感到情緒麻木。作者提倡的解決方式,是「刻意玩樂」(Deliberate play)。

和諧式熱情(Harmonious passion),是指我們不是為了「應該」而練習,而是因為「想要」練習而練習,這使得我們能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刻意玩樂正是為了將和諧式熱情融入於練習之中所提出的概念,透過在練習中加入更多的創意與多元性,讓培養技能的過程變得有趣。

舉個書中的例子,前述提到史蒂芬﹒柯瑞正是刻意玩樂的代表之一,如果你有在 Youtube 看過柯瑞的訓練影片,也許你會發現他雖然已經滿身大汗,卻總是面帶笑容,這就不得不提柯瑞的恩師-布萊登﹒佩恩(Brandon Payne),他透過設計不同的籃球遊戲,例如限時 1 分鐘內,要投三分球、兩分球、帶球上籃累積到 21 分,同時每 20 分鐘就會更換一種遊戲以訓練多元混合的技能,讓訓練不再無聊,正是這種方式,造就了這位 NBA 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超級三分神射手。

我們過去的學習模式,很容易將焦點放在「他人評判的結果」上,但真正重要的結果,是「自己是否樂在其中」,如果沒有樂在其中,潛能或將繼續潛藏於無形之中。

滿足我們的,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玩樂;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漫無目的,而是中間的反覆橫跳。
-伯納德﹒德科文(Bernard De Koven),遊戲設計師


在面對難以逾越的障礙時,我們內心常會興起兩種念頭,一種是就此放棄,另一種是自立自強。然而,許多人卻都誤會了自立自強的真正涵意。自立自強,是指挖掘我們內在尚未開發的內心與知識,而不是拒絕他人幫助、獨自解決問題。事實上,此時更應該積極向外尋求資源,幫助自己擺脫困境。

關於學習,作者提出了兩大效應,分別是教學相長效應(Tutor effect)與輔導效應(Coach effect)。教學相長效應是透過分享想要學習的知識,來提升自己對於該知識的理解;而輔導效應則是透過鼓勵他人來提升自己所需的動力,藉由引導他人克服困難,讓自己在面對困境時更有信心。當我們陷於困境時,不妨先回想過去是否也曾給過他人類似情況下的建議,我們給他人的建議,通常也是我們該採納的建議。

關於動機,作者同樣提出了兩大效應,分別是格蘭效應(Golem effect)與劣勢者效應(Underdog effect)。格蘭效應是他人的高期望往往為我們的攀登提供了支持,低期望則像為我們穿上一雙鐵鞋一樣阻礙我們前進,也就是說,別人對我們的期望,往往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而劣勢者效應則是當觀察者不瞭解情況時,低期望會變成自我否定的預言,使我們產生動機,渴望推翻他人的質疑。

成長路上,難免會面臨自我懷疑與他人質疑,但請記得:

進步不見得一定是指前進,有時是指捲土重來、東山再起。
進步不只反映在你抵達的高峰上,也反映在你跨越的低谷上。

自我應驗預言、格蘭效應與劣勢者效應

總結來說,《隱性潛能》是我相當喜歡的一本書,也讓我有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思考,我想本書也將會入選我的 2024 年度書單之一。

這本書所談的道理並不新奇,甚至大多數人可能早已聽過,甚至早就聽到會反射性地感到厭煩。但誠如作者所說,我們可能了解這些原則,但不代表我們知道如何落實這些原則

除了上述我所提到的五大收穫以外,本書還討論了許多其他主題,例如如何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潛力的教育體制、如何透過面試挖掘被埋藏的璞玉、如何最大化激發團隊智慧等。因為篇幅限制,我想就留給讀者們,親自去書中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囉!

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美國政治家、教育家、作家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