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丨出版社:先覺
這是一本初見無感,讀後相見恨晚的心理勵志書。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廣受好評時,我是相當質疑的,一方面是我不太願意輕易碰觸帶有宗教色彩的書籍,另一方面是他的封面真的沒有到很吸引我 😂。不過,隨著我逐頁細讀,這份質疑逐漸被震撼所取代,不知不覺,心中泛起陣陣波瀾,久久難以停止⋯
《我可能錯了》背景介紹
《我可能錯了》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畢業於斯德哥爾摩商學院。26 歲那年,他放棄了成為瑞典燃氣公司旗下子公司史上最年輕財務長的機會,隻身前往泰國叢林,成為一名森林僧人,開始為期長達 17 年的修行。最終,因為身體健康因素,他選擇還俗回到瑞典,受惠於在寺院中得到的一句箴言,支撐著他走過返鄉後的憂鬱浪潮,以及罹患漸凍症逐漸走向死亡的日子。
全書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包括修行前的迷茫與覺察、修行中的省思與頓悟、回歸俗世後內心的追尋。儘管如此,全書也沒有著墨太多與宗教相關的議題,沒有告誡我們應當如何生活,是否應該投入到新的信仰之中。更多的是分享作者在修行期間所發生的趣事,以及他所獲得的體悟與感受。
在這三個階段當中,都有過不同的擔憂與煩惱,也都不斷在探尋著相應的解方。作者將這些經驗化為一行行溫暖的文字,為我們帶來生活中的智慧啟示,幫助我們在生活的紛紛擾擾中,能覓得一片寧靜,能活得更愉快、更自由。
以下,我將分享《我可能錯了》中,讓我深受啟發的六則暖心提醒。

⒈ 持續覺察,多呼吸,少思考
你是否曾經被心中不斷浮現的各種聲音與雜念,淹沒了當下應該專注的問題呢?這些念頭難免夾雜著負面消極的情緒,導致我們內心難以平靜自處。如果我們能夠回到當下,就不會輕易被腦海中轉瞬即逝的雜念所催眠。然而,「回到當下」看似理所當然,許多人卻經常將其忘得一乾二凈。因為我們很容易想急於表現自己的聰明,以至於忘記了將心全然專注於當下,對自己多有幫助。
覺察(Varsevarande),是讓念頭、情緒以及身體的知覺,都能回到一切順其自然的狀態,與此刻合而為一,內心才會隨之變得開闊,也才能留意到自己原先無法留意到周遭所發生的事物。
前面有提到,作者在高中時成績相當優異,卻沒有明確的人生方向,因此選擇就讀斯德哥爾摩商學院,走上和父親相同的道路,踏入了金融經濟的世界,也過上了世俗眼光中「成功人士」的生活。然而,他卻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快樂,漸漸迷失了自我⋯
他開始覺察到,原來,他成功了,但他並不快樂。
他曾嘗試遏阻內心翻湧的念頭,試圖催眠自己一切並沒有那麼糟,甚至強迫自己轉換成為正面思考去看待這些想法,但似乎都顯得那麼無力,感覺好像都是那麼的虛假。
為了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他開始了靜坐冥想-專注於觀察自己的呼吸。他將自己想像成一隻水瓶,吸氣時水面會緩緩上升,吐氣時水面漸漸下降,並緩步調整成最舒適的呼吸頻率。此時此刻,你就像在度假,遠離一切事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呼吸,在這個狀態裡,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
我們所有人都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念頭,以及選擇將注意力擺在哪裡,並決定讓注意力在對自己無助益的事情上,停留多長的時間。
當情緒逐漸沈澱,焦慮逐漸緩解,在這個相對平靜的狀態下,一個清晰的念頭,逐漸佔據作者的內心-「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
「持續覺察,多呼吸,少思考。」是作者給的第一項提醒。
⒉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在下定決心改變之後,作者隻身前往泰國,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冥想課程。期間即使有過逃離寺院的紀錄,但最終他仍然堅持了下來,並從中領悟出了佛陀的四項珍貴禮物:
- 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試著有意識地呼吸,讓注意力停留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來的所有念頭。
- 世間萬物皆無常,沒有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
- 當事情變得極為艱難時,試著引導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值得留意的目標,這是最好的,或許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
-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佛陀說:「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我們的心理痛苦主要不是由外部事件引起,而是由自己內心所湧現的念頭所引發的。而正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我們能做的,就是去選擇是否要相信他們。
讓我們看一則書中的小故事:


當我們陷入某種頑固信念時,很容易高估自己對事情的理解,固執地認為「我已經知道了」;而在情緒低落時,我們又很容易低估自己念頭所帶來的傷害,製造許多不必要的精神痛苦。
「有意識地選擇是否要相信心中的念頭。」是作者帶給我們的第二項提醒。
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把榮耀歸給這個僕人,卻忘記這項恩賜。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現代物理學之父
⒊ 我可能錯了
作者的僧人導師阿姜﹒賈亞薩羅(Ajahn Jayasaro)曾說:「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這句魔法箴言是-『我可能錯了。』
人們總喜歡相信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也總認為自己能夠準確解讀世界上的各類事件,覺得自己對一切都瞭若指掌。但事實上,不預期生活會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以及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才是一種智慧。
這也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至理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讓我不禁再三思索:無可諱言的是,人們本就傾向於認為自己既有的信念是正確的,也正是這樣的思維,常常成為了人際關係中,那些口角與衝突的根源。
「我可能錯了。」這句話聽起來如此簡單與真實,卻也如此容易忘記,如此難以落實與執行。作者提供了一項實用的建議:當情緒洶湧而至時,不妨先嘗試用力握緊拳頭,隨後漸漸放鬆攤開手掌,讓情緒隨著鬆手而漸漸放下,並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這份謙遜能幫助我們放下執念,找回內心的平靜。這不僅是一句箴言,更是一種看淡世俗的從容與智慧。
「我可能錯了。」是作者帶給我們的第三項提醒。
知識是對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是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佚名
⒋ 一切都會過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無窮無盡的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人生總有一天會走向終點。這樣的不確定性,也同樣降臨在了作者身上。在作者修行的最後一年,身體開始逐漸出現狀況,經診斷後發現是罹患了一種名為 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俗稱「紫斑症」)的自體免疫疾病,逐漸削弱了他的體力,讓他開始感到力不從心。這時,那個內心的聲音又再次輕聲地說著:「是時候該繼續前進了。」
有句話這麼說:「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值得慶幸的是,過去作者長期的冥想練習,幫助他培養出了放下念頭的能力,讓作者有足夠底氣,脫下這身穿了 17 年的僧袍,踏上了回歸瑞典的路途。
長達 17 年的離世修行,讓作者難以適應回歸後的日常生活,總是籠罩著極度悲觀的負面情緒,讓他罹患上了憂鬱症。到了最後,只留下了一句話語在震耳欲聾:「一切只會越來越糟。」所幸,作者抓住了冥想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持續地調整呼吸,經歷了漫長的 18 個月,才終於在黑暗中重見曙光。
他開始以講師的身份分享冥想的方法,在這個期間,透過與各式各樣的人交流,讓他逐漸找回了自己的生命,讓他發覺原來自己是如此有價值。在一次節目訪談過後,更是因緣際會邂逅了他生命中的真命天女,並順利了邁入婚姻的殿堂。一切,似乎都在逐漸好轉了起來。
「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一切都是無常,也終將會過去。」是作者帶我們的第四項提醒。
一切都會過去。(This too shall pass.)
-波斯寓言,國王的戒指
⒌ 從自己開始,你自己會知道
佛陀提出了四種神聖心境,值得每個人用一生去修行。它們被稱為「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對於如何實踐這四種心境,佛陀的教誨簡單明瞭:「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
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小故事。主角是作者所遇到的第一位住持僧人阿姜﹒帕薩諾,他在某次聖誕假期期間所發生的經歷,故事如下:


這則故事深深觸動了作者。一個人的誠信,並非僅僅是為了他人,更是對自己內心的承諾。道德的實踐,不該只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此,而是一種尋求無愧於心的生活態度。畢竟,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該只是為了避免他人指責出自己的錯誤,這些都不過是沈重的包袱。我們所做的都不僅是為了別人,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自己。
在森林寺院有一項慣例,是當你在每一個房間坐下時,只要有佛像,就必須向對著佛像進行三拜。起身時,也必須再次對佛像三拜。因此整天下來,需要跪拜的次數非常多。作者一開始對於這種形式感到疑惑,但後來也逐漸感受到其重要性:儀式或禮節本身沒有絕對意義,而是人為賦予它意義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賦予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意義,是自己為自己的內心負責。
「你必須永遠從自己開始,因為至少你自己會知道。」是作者給我們的第五項提醒。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請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模樣。
-《我可能錯了》
⒍ 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在本書的最後,生命的無常再次降臨在了作者身上。回歸瑞典後,作者發現自己身體的力量正在持續流失,雙手與胸口會不自覺地顫抖。經過診斷後,確診罹患了 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被宣告只剩下 1~5 年可活。
就在他與死神搏鬥期間的那個夏天,作者的父親開門見山地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確診罹患了 COPD(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病)。但已經 84 歲高齡的他,不願意備受病痛折磨,因此選擇了安樂死,但瑞典安樂死並不合法,他們前往了瑞士,安排好了執行時間。當作者知道具體執行時間以後,他赫然發現,距離這個期限只剩下一個月的時光,讓作者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來時間如此有限,原來死亡與離別,距離我們是那麼地近。
作者坦然接受並面對自己的經歷與即將面對的命運,他不斷提醒著自己,終有一天也將會走上和父親相同的命運,生命的沙漏正在靜靜流逝,並且我們也都無法知道,自己的沙漏上半部,還剩下多少細沙。
在撰寫本書的當下,世界正飽受新冠疫情肆虐,死亡與恐懼籠罩著世界。這段特殊時期促使作者不斷思考著一個格外緊迫的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說,他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也已經做好了道別的心理準備。因為他並不認為死亡的反義就是「活著」,而只是「出生」的反義。他選擇用有限的時間,希望讓自己每時每刻活在當下,更加關注自己親近的人,只希望離世的那一刻,眼中所見的,是他此生摯愛的,她的雙眼。
「思考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作者給我們的第六項提醒。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的,而是當下所能把握的幸福。
-蘇格拉底,古希臘三賢之一
後記:更少的自我,留更多的空間給生命
總結來說,《我可能錯了》是一本讓我初見無感,讀後卻深感相見恨晚的好書。這本書是作者的人生故事,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內心獨白。但也正是如此真誠懇切的文字,讓我放下對於帶有宗教色彩書籍的成見,願意為其多次分享推薦的好書。
書中還有一則相當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名泰國僧人龍婆登(Luang Por Foon),他曾被國泰國國王請教一個問題:「您可曾發怒過?」龍婆登用泰語平靜地回答道:「Mee, dtä mai aow.(怒氣會升起,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
當我們的內心變得足夠寬大,大到足以容納心中浮現的所有感受,當我們不再輕易認同這些消極或難熬的情緒,不再任由他們佔據自己的內心。如此一來,它們便無法再繼續傷害我們,或者讓我們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
祝願所有的讀者,祝願你我,在面對內心每一個浮現的念頭時,謹記那一句魔法箴言:「我可能錯了。」告訴自己先暫停一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念頭。同時,也不斷反覆提醒自己:「當下,才是生命真正存在的唯一地方,而一切,終將會過去。」

.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