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醫學系推薦書單】認識醫學系的第一步,你真的適合醫學系嗎?

在踏入白色巨塔之前,先思考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行醫之路?

認識醫學系推薦書單丨認識醫學系的第一步,你適合醫學系嗎?

又到了準備學測面試的時候了。在這段時間裡,有些學生們希望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藉以加深對目標科系的了解;也有許多學生們仍然對未來感到迷茫,還在探索未來方向,試圖掌握更多學群與科系的相關資訊,以做出更合適的選擇。

而作為台灣最熱門的科系之一的醫學系,自然也成了許多學生們嚮往之地,畢竟進入這扇大門,至少也代表著未來有了一定的社經地位與穩定職涯。不過,也因為這個圈子資訊相對封閉,如果家中沒有醫師背景,想要一窺白色巨塔,除了詢問認識的醫師以外,閱讀書籍也是一種評估自己是否想要走上醫師這條道路的方法,是一探白色巨塔中樣貌的一種方式。

因此,我整理了一份關於「醫學系面試」的書單,幫助我們從各種不同面向揭開白色巨塔的神秘面紗,這份書單按照幾項比較常見的類別做分類,具體如下:

  1. 認識醫學系
  2. 醫師的故事
  3. 醫學倫理篇
  4. 生死醫病篇

這份書單我未來也會持續更新,並附上簡短心得、精華重點以及收穫感悟。同時,我未來也會慢慢為每一本書附上完整閱讀心得的長文連結,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收藏這篇文章,未來想找書閱讀就從這篇文章中找吧!如果你對哪一本書有興趣,直接點連結就可以閱讀完整文章喔!

接下來,我們馬上開始吧!



醫學系在幹嘛?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白色巨塔詼諧版,笑中帶淚的醫界人生!

你曾經想像過醫學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嗎?在成為一名正式醫師之前,都會經歷什麼挑戰呢?在真正踏入醫療場域之後,又會與原先求學階段有什麼不同呢?

醫學系在幹嘛?》的作者蓋瑞,他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在文字上喜歡無拘無束,不拘常理的寫作方式,也成就了這本幽默逗趣,又能引人深思的醫院故事。

本書沒有太多艱澀難懂的醫學專有名詞,只有那些醫學生笑中帶淚的「不正經日常」,一篇一篇醫學系才能看見的奇聞軼事,讀起來輕鬆又別具風味。如果你是想認識醫學系的生活,或者想回味一下求學時光的醫師們,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會心一笑的閱讀體驗喔!


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無語良師帶給醫學生們,無可取代的珍貴教誨。

醫學系與其他科系最大的不同之一,莫過於「大體解剖學」的這門課程。在解剖室裡,恍若踏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空氣中彌漫著福馬林的氣味,醫學生們心懷忐忑與敬畏之情,在大體老師身上劃下人生的第一刀。作為醫學系生活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門課,究竟會帶給醫學生們什麼呢?

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的作者何翰蓁,他畢業於台大動物學系,最後也取得美國康乃爾大學動物學博士,2003 年口摋在慈濟大學醫學系的解剖學科任教,他自稱「視覺系」研究人員,熱愛以雙眼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形態之美。

本書對於想前進醫學院的人來說,是本滿值得一讀的書。書中講述了許多解剖學相關的知識,並穿插一些小故事,也讓一般讀者能更加體會到這些「無語良師」們的奉獻精神,他們是每一位醫學生最由衷感謝的老師,他們幫助醫學生們探索人體奧秘,到最後的復位、縫皮,也是醫學生們對於老師最深的敬意與感謝。十堂嚴格又緊繃的解剖課,道盡對生命和身體知識的熱愛,也讓每一位讀者,能對醫學教育有更深的認識。


醫生好忙!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看診、巡房、開刀之外,詼諧真實的醫界人生!

你曾經想像過醫師的日常生活究竟可以多忙嗎?我們常看到醫生身穿白袍的沈穩樣貌,彷彿光鮮亮麗又專業無比。但實際上,門診、查房、手術、教學、研究,這些才是這些醫師們的日常,作息紊亂、日夜顛倒、長時間超時工作,幾乎成了醫師們的生活常態。

醫生好忙!》的作者蓋瑞醫師,也是前述《醫學系在幹嘛?》的續作。延續蓋瑞醫師一貫的風趣幽默,紀錄著那些發生在第一線醫療現場的工作日常。我們以為的搞笑情節,卻是醫師每天在醫療場域所面對的真實人生,醫師們不僅要應對緊急狀況,還要面對病人、家屬,甚至醫療體制內的各種挑戰。

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初探醫療職場,讓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醫師的辛酸與堅持。與我們以為的光鮮亮麗不同,在醫院裡,醫師們只是一顆顆努力運轉的小螺絲,支撐著整個醫療體系。或許疲憊不堪,但他們依然堅守理想,在這條路上勇敢前行。閱讀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對於「醫師」這份職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大醫院小醫師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生命會讓我們知道,那些比答案,更重要的事。

剛放下書本,踏入第一線醫療場域的菜鳥實習醫師們,面對生活型態的大幅改變,忙碌、病痛、死亡成了每日生活的主旋律,但這個時候的他們,對於醫療能做的事情還極其有限,想抗爭,卻又那麼無力。卻也正是這些經歷,推動著醫師們的成長,讓他們領悟出了那些,比課本、比答案,更重要的事。

大醫院小醫師》的作者侯文詠,他是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博士,擁有內科、麻醉科專科醫師資格,曾在臺大醫院和萬芳醫院任職,從醫十餘載,隨後於 37 歲時棄醫從文至今。他曾出版過許多知名且值得一讀的書籍,例如:《白色巨塔》、《離島醫生》、《我的天才夢》⋯等。

這本書講述了醫師們在職場上可能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從初入醫院的手足無措,到面對生死課題的掙扎,是每位醫者都將面臨的課題,縱使萬般無奈,縱使滿腹辛酸,卻依然讓人懷抱希望,雖然他們就像飛來飛去的候鳥,也是既忙又盲的菜鳥,但飛著飛著,總有一天,他們也將會飛抵更高更遠的地方吧!


昏迷指數三分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醫學是在床邊習得的,不是從課堂上學來的。

醫護人員們站在生命關頭的第一線,總是時刻與死神拔河,為病患爭取一線生機。但同時,他們也最直接地面對著家暴、兒虐、酒駕、跳樓、自殘等悲劇,這些遺憾,不僅烙印在了患者與家屬們的內心,也深深地刻在了醫護人員們的心中⋯

昏迷指數三分》的作者唐貞綾醫師,她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外傷及重症外科主治醫師。從小以為會念中文系的她,最終卻選擇投身醫學,拿起手術刀,在急診室跟死神搏鬥。同時也拿起文筆,記錄下這些故事。對她而言,在醫院治療病人是工作,而寫作是治療自己的方式。

本書紀錄了很多作者從醫生涯中所遭遇的真實故事,雖然情節與病患個資都經過適度修改,卻還是能讀出作者內心的掙扎與心酸。從醫者,每一次都站在死神的對立面,卻也會溫柔地送患者走完最後一程。在這裡,無數的悲歡離合不斷上演,每一位前來尋求幫助的患者,都背負著一個又一個,不該被忽視,值得被社會探討的議題。


有溫度的手術刀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一把黑色卻溫暖的手術刀;一本荒誕瘋狂的黑色幽默。

「每一個人都希望手術又快又好,傷口又小又美。但是手術是一種良心事業,有沒有做好,醫生自己最知道。」作者如此說著。作為一名頂尖的外科醫師,手執手術刀,日復一日做著手術,哪怕過去了 30 個年頭,依然每天都在發生著許多荒誕又諷刺的醫療故事,讓人捧腹又揪心。

有溫度的手術刀》的作者陳光超醫師,他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系,為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專供頭頸癌手術超過 20 年,目前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他曾被推薦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其所發展的電子耳(人工耳蝸)技術也廣受國際醫學界關注。

本書以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用著如手術刀般精準的文筆,劃開那些潛藏在醫療現場背後的社會議題,醫病溝通、暴力威脅、健保體制等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雖然醫師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在痊癒那天終止,但心裡上的治癒,卻能支持患者度過一生。我們也要盡量去理解醫師們雖然專業堅強,但他們也是人,也會心痛落淚,跟你我一般無二。


開刀房的溫暖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傾聽、尊重與同理,是橫跨生死之河的一葉扁舟。

每一位患者前來,都抱著對未知的不安與恐懼,哪怕醫師如何安撫,對病人而言,都可能像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挑戰,足以讓其恐懼異常。而醫師耐心地傾聽與同理,才能推動載著病人及家屬的一葉扁舟,橫跨生死之河,避免掉入因疾病而產生的泥淖之中。

開刀房的溫暖》的作者賴俊佑醫師,他畢業於北醫醫學系,現為中國附設醫院的泌尿科主治醫師。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不同身份,如WSET L3高階品酒師、文字紀錄者、情感收藏家等。他認為自己時而感性,時而理性,總是「左手持刀,右手執筆」,一邊以手術刀治療患者的病痛,一邊以文字記錄著病他們的內心故事。

本書道出了外科醫師的糾結與無奈,即使手術技術再精湛,終究會遇到難以克服的狀況,但偏偏作為醫師這個職業,每一個決策,都牽動著患者與家屬的未來,都在拿患者的生命做賭注。醫師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地去傾聽、尊重與同理患者和家屬的每一個想法,仔細審慎地為患者著想。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在利益與風險間取得平衡?當面對無法避免的醫療難題時,醫者又該如何選擇呢?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當都市醫師闖入偏鄉,面對醫療資源荒漠的挑戰。

你是否曾經想像過,在資源有限的偏鄉,醫療環境究竟會呈現什麼模樣?被大豬公撞到倒地不起、手被咬得深及見骨等都市不會見到的急症,而在設備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醫師們不僅要應對人力不足、超時工作,還要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現實中,努力守護病患的生命。

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的作者劉宗瑀醫師,她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現為高雄阮綜合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人稱「小劉醫師」的她,在自己的個人部落格「Lisa Liu女外科的血淚史」,上面分享了許多在醫療場域中所見的人情冷暖,以及與醫護相關的社會議題。同時,她還有其他作品,如《女外科的辛辣日記》、《女外科的辛辣日記2:暴走狂飆》、《花樣女醫白袍叢林生存記》等。

本書講述了鄉村小醫院的故事。面對醫療資源不足的窘迫,初來乍到的都市醫師小劉,深刻體會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力感。然而,這段經歷也讓在原本對外科醫師道路上猶疑的小劉醫師,重新找回了從醫的「初心」,同時也讓她體悟到,想維持良好醫病關係,不是一味滿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如何拿捏與取捨這個份際,是每位醫者都必須思考的課題。


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行醫之路?有哪些關鍵,讓你夠資格成為真正的醫者?

這本書是許多準備醫學系面試的學生都會讀的書籍,也是當初讓我對醫學產生起心動念的啟蒙書籍。作者憑藉他對醫學永不熄滅的熱情與嚴謹態度,為未來的醫者們撰寫了這本具有指引意義的經典,為所有懷抱行醫夢想的學生提供最核心的價值觀與思考方向。

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的作者黃瑞仁醫師,先後畢業自臺大醫學系、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現為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他曾名列 2007 – 2008 年《臺灣名人百科》,也曾被《商業周刊》評選爲「百大良醫」。

這本書是黃瑞仁醫師行醫多年以來,面對無數次生死交關所累積的深刻觀察。他以過來人的視角,針對當今高度競爭的醫學院環境及台灣醫界的特殊現象,剖析每一位從醫者所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以及從醫這條道路上將會面對的修練與挑戰,為有志踏上醫學道路的年輕人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指引。也期許這些有志行醫的年輕人們,能夠熱愛自己的選擇,並擁有一個快樂的醫學人生。


金錢心理學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醫生的抉擇、病患的痛苦與家屬的無奈,醫療現場的三角矛盾糾結。。

醫學院的訓練與臨床經驗,也許能成就一名外科醫師純熟的技術,但為人醫者,很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陷入身為專家的盲點。唯有脫下白袍,成為病人或家屬時,才能深切體會到那種,即使心裡明白,卻依然恐懼的不安,直到那一刻,醫者之心才得以真正養成。

醫人三角的獨白》的作者傅志遠醫師,他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為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多年來專注於外傷與急重症病患。他同時也經營個人部落格「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紀錄著外科醫師所面對的甘苦冷暖,並省思面對醫療時的掙扎與糾結。除了本書,他還出版了不少作品,如《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有一個銀蛋叫彼得》等。

本書著重在醫師、病患與家屬三者之間的角色轉換,剖析立場不同帶來的思考差異與心理變化。醫病之間的鴻溝,不是診間的三言兩語就能輕易填平。試著想像一下,醫生的建議,病人都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嗎?當醫者自己成為患者或家屬時,又能否坦然面對曾經無數次對病人說出口的醫囑呢?也許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一些矛盾三角的解答吧…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一本教科書中看不到的,關於凝視衰老和死亡的課題。

關於「死亡」,向來是許多人避而不談的話題,尤其身處亞洲中華文化的我們更是忌諱。但生命本就脆弱,每個人也終將走到人生的終點,我們真的能夠一直逃避下去,直到不得不面對的那一天嗎?試著想想,你願意人生最後一里路,是眼神空洞的坐在輪椅上滑行嗎?你希望至愛親人的餘生,是靈魂被禁錮在病床上的軀體裡?

凝視死亡》(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的作者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他擁有使丹佛大學的生物學與政治學學位,隨後更是取得了哈佛醫學院的醫學博士,現為美國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一般外科和內分泌外科醫師。自 1988 年起擔任《紐約客》主筆,隨後又陸續出版了幾本著作,如《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祕密武器》等,都是頗具影響力的暢銷作品。

本書告訴了我們,哪怕醫療科技再發達,也還無法逆轉衰老與死亡,我們所能做的依然相當有限。那麼,身為醫者,該如何與病人和家屬討論死亡呢?教科書與醫學訓練的目的,只教會了救治病人,但面對臨終照護與死亡,大多仍只提留在理論想像。閱讀這本書,透過一系列真實案例,幫助讀者再次思考: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終點,而是我們應該學習面對的課題。


我可能錯了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這是一本初見無感,讀後相見恨晚的心理勵志書。

我可能錯了》是本一開始我並不期待(封面看起來真的不太吸引人我很抱歉😂),但最後卻讀到讓我深思沈吟許久的一本書。本書作者在 26 歲那年放棄了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毅然選擇前往泰國森林展開長達 17 年的修行生活,這段時間他領悟到的智慧,幫助他在 17 年後回到瑞典重新適應生活,更幫助他撐過了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日子

我有一類書籍一直不太去觸碰-宗教類,因為我是屬於對宗教尊敬但不迷信的人,對宗教、靈性等議題濃厚的書籍一向敬而遠之,不過這本書卻相當務實而深刻,作者文字真切樸實,走過生命的高峰與低谷,有過痛苦與迷茫,就像一個睿智的老朋友,坐在你身旁一起飲茶,默默聆聽他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

本書蘊含作者在修行中參悟的智慧,以及他如何運用這些智慧面對人生的諸多變故與挑戰。書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細品的思考與覺察,從自身到人際,最後回歸本心。如果你也陷在焦慮煩惱之中,也許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會成為你的救贖。

土星的完整讀後心得:《我可能錯了》閱讀心得丨來自森林智者的六則暖心提醒


以上就是我所推薦的「醫學系面試推薦書單」拉所有書籍都是土星我自己讀過也認為值得推薦的好書,如果哪一本有吸引到你,或是你讀過也有所收穫,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另外,也非常歡迎你留言「值得一讀的醫藥衛生與生死醫病書單」喔希望我們都能持續透過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資訊,未來土星會持續分享更多文章,記得多多關注!如果想了解更多或是有任何問題建議,也歡迎與我聯繫

真人撰寫,非AI生成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3 / 22,由 Dr. Saturn 更新


Dr. Saturn 的其他平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