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陳浩基丨出版社:皇冠文化
網路科技的興起,資訊的取得變得極其便利,加快了訊息傳播速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甚至是對世界的認知。然而,在這個看似能夠暢所欲言的空間裡,卻也讓某些人更加肆無忌憚,透過文字、圖像、影音等方式,用自以為掌握真相的視角,恣意地揮動著泰米斯之劍,輕易地論斷他人,還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代表著正義的一方⋯
《網內人》背景介紹
《網內人》的作者陳浩基,他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華文推理小說家。他的作品從短篇到長篇皆有,寫作風格多元,對推理、科幻、驚悚、社科人文等主題都有所涉獵。他的文字則顯見其對人性深刻的剖析,以及對社會細微的洞察。其代表長篇作品《13.67》更是在 2015 年時榮獲台北國際書展的「書展大獎」,目前也已被知名導演王家衛買下電影版權。
睽違兩年之久,陳浩基老師再次推出了長篇作品《網內人》。同樣作為推理小說,這部作品依然以香港為背景,敘寫著現代人對網路科技的依賴成癮。無可否認網路帶來了巨大的進步與便利,但伴隨而來的是許多埋藏於網路表象底下的問題,例如資訊鋪天蓋地,卻難以辨其真假;例如不再能輕易看清文字背後內心真實的想法;例如發表內容變得輕而易舉,卻忽略了話語可能帶來的傷害。
作者以「網路科技」為根基,圍繞著一起網路霸凌導致的悲劇展開。區雅雯(以下稱小雯)因為遭受網暴而選擇輕生,姊姊區雅怡(以下稱阿怡)誓言不惜付出所有也要查明真相,為妹妹討回公道。她找上了擁有頂尖駭客技術的神秘偵探阿涅,一步步探尋著真相。然而,隨著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妹妹」單純乖巧的形象卻開始變得模糊,一切似乎都超出了阿怡的想像⋯
踏上復仇之路的阿怡,究竟是為了彌補遺憾的自我救贖,還是陷入了人性的晦暗深淵?就讓我們看看這本書,帶給我哪些關於科技與人性的思考。那麼,我們馬上開始吧!
(請小心以下微雷!)
⒈ 當世界如此喧囂,他們卻失去了聲音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資訊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快速,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言論、分享想法,彷彿人人都有自由發聲的權利。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世界裡,卻有一群人難以發出他們的聲音,被無情地淹沒在輿論洪流之中。
小雯原本只是個平凡的學生,卻因為家庭變故,失去了能夠傾訴心裡話的對象。更不幸的是,在一次上學途中遭遇了電車色狼,即使訴諸了法律介入,卻因為一篇網路貼文的惡意嘲諷,指出小雯不過是在捏造事實以誣陷對方。剎那間小雯成為了眾矢之的,連在學校中都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但因為小雯害怕給家中姊姊以及週遭同學帶來負擔,在網路上也尋求不到宣洩情緒的出口,也讓小雯逐漸開始自我懷疑,最後甚至選擇走上了輕生之路。
從這一小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資訊傳播速度遠超過我們求證的能力,真相便成為了最微不足道的存在。資訊的觸手可及,讓人們變得樂於「即時審判」,他們不會先去查證事實真相,只是一味地在網路上推波助瀾、煽風點火,滿足他們見「獵」心喜的快樂心態。這也導致後繼者堅信指責有理,加入譴責者的行列。當這些自詡為道德至高點的正義聲浪越來越大,輿論與指責紛至沓來,這時候被譴責的對象所發出的聲音,就會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也就很容易消弭於無形之中。
這讓我想起了過去的一段 TED Talk-《羞辱的代價》(The price of shame)。1998 年,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與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之間爆發性醜聞,曾引起全球轟動,也導致柯林頓總統遭到彈劾。一夕之間,陸文斯基成為了國際焦點,被媒體與許多人民持續無情地圍剿,背負了多年罵名。2015 年,當陸文斯基站上了 TED 的舞台,開宗明義地說道:「身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的受害者,我要沉痛的指出,目前的全球網路已產生了線上觀看他人出糗的文化。」
網路公審,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段也越發趨於惡劣,甚至衍生出了許多商業模式。觀察近些年的台灣社會,公開羞辱、造謠抹黑、無中生有、人肉搜索等手段層出不窮,越是帶有腥羶色或「勁爆」的消息,越能吸引無數人的點擊。但當「網路公審」成為了習慣,甚至自詡為正義,這究竟是在維護道德公理,還是對於網路弱勢群體最殘忍的霸凌呢?當這些受害者的聲音,只能消弭於眾聲喧嘩之中,究竟有多少無辜者,付出了難以挽回的代價⋯
⒉ 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
「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個個不同。」這句話出自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托爾斯泰對於家庭最真實的感受。
在閱讀《網內人》時,這句話總是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阿怡與小雯的父親因為工作關係意外身故,母親卻因為資方與保險公司的利益結構而得不到應有的賠償,但她卻選擇了沈默隱忍,獨自拉拔姐妺倆長大。阿怡因為不願意母親如此辛苦,選擇提早走入職場,但不久後卻母親罹癌病逝的噩耗接踵而至,讓這個家庭再次落入黑暗的深淵之中。
在失去雙親後,阿怡承擔起家庭經濟支柱的責任,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卻未曾留意到這也讓妹妹小雯徹底失去了可以聊天說話的對象,每天回到家就得面對空蕩蕩的屋子。小雯回家後竟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營造家裡還有聲音陪伴的景象。直至網路霸凌事件發生後,小雯選擇了輕生,阿怡才驚覺自己已在不知不覺間與小雯的距離越來越遠,明明同居一室,卻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可以看出在香港的榮景之下,卻有種種的不公與壓迫存在。居住空間狹小、房價居高不下、勞資雙方不對等、貧富差距極大,這些問題壓的許多家庭難以喘息。經濟救濟與公共住宅的不足,也使得弱勢群體們難以尋求到真正的庇護。當社會資源未能有效提供支持,那些處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人,只能持續苦苦掙扎,尋求一絲生存下去的機會與動力。
大多數人總是慶幸著自己能夠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擁有親戚的關心與支持。然而,也同樣有這麼一群人,家庭對他們而言卻是如煉獄一般的存在,過度畸形的家庭關係,當那些親情淪為了同一屋簷下的沈默、暴力、壓抑,甚至還有藥物與酒精濫用等問題,都帶給了其他家庭成員們夢魘般的陰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或許逃離與尋求協助成為了他們把握一線生機的唯一出路。但如果像小雯一樣,不僅無人施以援手,還得承受漫天壓力時,所有宣洩的出口都被堵死,她還能夠有什麼選擇呢?
究竟我們是否有真正去關心身邊的人?而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又是否也給予了這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們,讓他們擁有足夠的喘息機會呢?
社會規條的虛偽,官員、富商滿嘴仁義道德,不過是用來掩飾自己真實一面的煙幕,法律只是用來壓榨平民、讓既得利益者受惠的工具。
-陳浩基,《網內人》
⒊ 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網內人》最核心的議題,就是網路資訊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潛在危害。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裡,人們的生活已與網路密不可分,而這份依賴,卻也可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暴露於資訊監控、數位操控與輿論審判的風險之中。
首先,是關於「社群論壇」這部分。論壇與社群媒體的出現,成為了人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快速獲取多元化資訊的虛擬空間。然而,當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為了博取眼球,許多人會刻意發表一些帶有腥羶色或者仇恨對立性的言論。更可怕的是,某些有心人士會挖掘特定對象的隱私,並公開爆料,即便這些消息真假參半,甚至完全虛構,只要看起來「有那麼回事」,便足以讓受害者遭受網路輿論的公開處刑。這樣的「未審先判」,往往在那些鍵盤手海嘯般的指責之後,就會將無辜者徹底吞噬。
第二部分,是關於「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s)。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網路世界裡亦是如此。如果沒有刻意消除足跡,我們的瀏覽紀錄、Cookie 資料、社群貼文、數位帳戶等各式各樣不同的資訊,都可能被有心人士蒐集、利用,甚至成為挖掘個資與隱私的工具。常見的例子如透過照片或影音找到對方住處,又如翻找就內容挖掘黑歷史,甚至進一步分析使用者的思考模式與行為習慣,這也將衍伸出第三項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部分,是關於「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或稱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隨著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的出現,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被重新定義,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將會基於我們的數位足跡,抑或是在有心人士的操作之下,我們只會看到被「量身訂做」的內容。當我們越倚賴網路資訊,所見的資訊越來越狹隘,甚至無法接觸不同觀點時,就會落入「資訊繭房」之中,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所見即是真相,進而影響了對世界的認知及思考模式,輕易地被有心人操弄在股掌之間。
第四部分,也是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部分-「老大哥正在看著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這句話出自於《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由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創作的反烏托邦小說,雖然旨在描述一個極權社會,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政府提供的資訊,所有行為、言論,甚至思想都受到嚴密監控。最可怕的是,這位「老大哥」從未實際現身,卻又無處不在,讓所有人陷入一種隨時可能遭受監視、審查與懲罰的恐懼之中。
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心人士興許能透過人臉辨識、GPS 追蹤、網路監控等方式,蒐集個人資料,甚至分析我們的行為與傾向。當科技被用於箝制言論、操控思想,甚至打壓異己時,科技便成了最鋒利的刀刃,劃破我們曾經自豪擁有的自由。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網內人》借鑑了許多駭客技術與網路攻擊手法,如中間人攻擊(Man-in-the-middle Attack)、假面攻擊(Masque Attack)、充電陷阱(Juice Jacking)等。陳浩基老師在書中用了不少篇幅細細講述這些技術,幫助我們這些非理工科背景的讀者能夠理解這些電腦相關的技術,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需要小心隱藏在其背後的風險。
我們得活在這個僵化又悶熱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字、每一個念頭都受到審查⋯言論自由根本無法想像。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緬甸歲月》
後記:自以為是的正義,不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霸凌
總結來說,《網內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資訊科技向推理小說。無論是對於網路科技的詳盡描述,抑或是陳浩基老師一貫對於社會議題的深入敘寫,包括網路霸凌、校園霸凌、房屋問題、勞資對立、家庭關係等社會現象都有所涵蓋,這也正是為什麼我會那麼喜歡陳浩基老師的作品。
不過對於這本書,我想也有一些我個人認為的美中不足之處,首先,作者可能是為了避免電腦技術的複雜性影響了閱讀體驗,不敢真的非常深入的描寫,也選擇將其排除在推理詭計之外,卻讓劇情發展走向變得好猜,少了一點燒腦,總讓我覺得稍嫌可惜。其次是收尾部分,本來覺得這是一個平凡人家想尋求最後一絲機會向這個社會體制抗爭,找到了看似同樣在社會中掙扎的私家偵探幫忙,結果最後發現這號人物竟然擁有外掛一般的能力與身份,也讓本來建立的「痞痞」的人設徹底崩塌,降低了一點向命運抗爭的壯烈感。
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作者在結尾揭露真兇的動機時,狠狠地給了渴望尋求復仇的阿怡當頭棒喝-究竟復仇是為了撫平逝者的傷痛,還是只是為了彌補生者的遺憾呢?
本書也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自以為是的正義,不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霸凌。」
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許多人熱衷於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甚至有的人會打著「伸張正義」的旗幟,對他人展開瘋狂的批判。然而,這種看似正義的行為,已經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霸凌,他們自恃著以道德或正義為武器,對他人進行無情攻擊,最終導致嚴重的網路暴力。
首先,網路上的「正義」往往缺乏完整的事實真相,但人們卻很容易基於部分訊息或誤導性標題就做出判斷,然後迅速參與聲討。例如,某人可能因為一則未經查證的新聞而被大肆批評,甚至影響到現實生活,如失去工作或遭受人身威脅。然而,當真相水落石出時,公眾早已轉向其他話題,而受害者卻可能終生承受這些後果。這種以「正義」之名行「懲罰」之實的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霸凌。
其次,這種網路「正義」往往缺乏同理心,更多的只是情緒發洩和群體壓力的結果。當一個人被標籤為「錯誤的一方」時,群眾往往不再關心其背景或真正的動機,而是將其妖魔化,讓對方無路可退,現實世界如此,網路世界亦然。
此外,這種自以為是的正義很容易造成思想與言論的審查。當某些觀點不符合主流輿論時,抱持非主流意見的人就可能會遭受攻擊,甚至被迫噤聲。久而久之,網路就變成了一個缺乏多元聲音的場域,只允許特定立場存在,想想如今的社會,不也是如此詭譎嗎?
真正的正義應該建立在理性與同理心的基礎上,而非盲目追隨情緒、以暴制暴。我們應該學會查證訊息、尊重不同觀點,並在討論時保持理性,而不是讓網路變成一個充滿惡意與攻擊的戰場。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淪為網路霸凌的幫兇。
可是人類天性就是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於嘗試理解他人。我們總是說話太多,聆聽太少,結果害這個世界充滿噪音和雜訊。大概當我們有所覺悟,這個世界才會真正進步,人類才能真正善用網路這個工具吧。
-陳浩基,《網內人》

-1.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3 / 19,由 Dr. Saturn 更新
最後提醒您!!!
提醒您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安心專線:1925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