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作者:Steven Bartlett丨出版社:悅知文化
多數人在 20 出頭歲時,可能正處在對職涯和未來迷茫的階段,不知該何去何從。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在 22 歲的年紀就已經成立了一間數位行銷公司,27 歲時推動公司上市,同時也是多間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讀這本作品時,我難以想像這是由一位現年 32 歲的年輕創業家所寫的。本書沒有談太多商業行銷策略,而是影響更深遠,能幫助我們打造卓越成就和提升自我的核心法則。我想這本書的內容,會是我真心希望自己在 20 歲時就能懂的事。
《執行長日記》背景介紹
《執行長日記》的作者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他是知名的英國年輕創業家。22 歲時,他與朋友共同成立社群媒體數位行銷公司(Social Chain),以獨特有趣的行銷模式逐漸闖出自己的知名度。隨後又陸續創立了數位軟體公司與創新行銷公司、創立了 Flight Fund 投資基金、投資四十多家公司等等,於 31 歲時,身價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 1 億美金。
隨後,巴利特也入選了《富比士》「30 Under 30」的傑出青年榜。同時,他還主持了與本書同名的商業類 Podcast 「The Diary Of A CEO」,這也成為了是歐洲下載量排名第一的節目。
➭ Youtube:The Diary Of A CEO
本書不僅有巴利特自己的創業、投資與行銷經歷,也融入了他在過去四年裡,對來自全球眾多商業、體育、娛樂和學術界的頂尖人士們,進行超過 700 小時的訪談,並總結和分析初他們的失敗時刻與成功模式,淬煉出了能套用在任何事業與人生、希望追求卓越成就的人們所能參考的 33 條基本法則。
秉持作者「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是簡化。」的理念,書中每一個法則都很簡潔,結合了自身以及受訪者的故事實例,加上善於說故事的文字與簡單易懂的圖示,使內容更具吸引力。
以下,我將分享我從《執行長日記》中,讓我受用無窮的 8 大法則。

⒈ 追求卓越的四大支柱
巴列特總結了他個人的成長經驗以及成功經營企業的法則,凝練為幫助自己打造卓越自我與成就的四大支柱,也構成了本書四個章節,四大支柱分別為:
- 熟習團隊合作:實現個人非凡成就的背後,都需要有個優秀的團隊支持,如何組織並吸引優秀人才,並建立共同文化和信念,將會決定是否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果。
- 掌握自我:自我,是我們唯一能直接掌控的事,也決定我們所能達到的高度。
- 精通敘事:沒有任何圖表、數據或資訊能比真正動人的故事更有影響力,故事是人性的貨幣,是最強大的武器。
- 確立人生哲學:人生哲學是引導個人行為的一套信念、價值觀或原則,了解某個人的信念,將有助於預測對方接下來的行為。
個人的成就完全取決於自我掌控的能力;個人對自我的掌控決定了成敗和對外物的影響力。成就多高,取決於自我掌控;跌得多深,則取決於自我放棄的程度。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⒉ 依序裝滿你的五個桶子
開篇第一章談的,是全書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人生的五個桶子。
作者認為,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以及具有多少潛力,關鍵在於以下這五個桶子有多滿。這五個桶子分別為:
- 知識:你知道什麼。
- 技能:你能做什麼。
- 人脈:你認識誰。
- 資源:你擁有什麼。
- 聲望:外界對你的看法。
這五個桶子的填滿過程也是有一定順序的,裝滿其中一個桶子,將有助於填滿另一個桶子,順序依序如下:

作者在書中指出,想要達到成功的關鍵,在於知識與技能。因為在未來無論如何發生動盪,唯獨知識和技能這兩個桶子是永遠不會被清空的,是決定我們未來走向的根本基礎。而當知識和技能的逐步提升,其餘三個桶子也會漸漸得到補充。
舉例來說,我們的求學過程就是不斷填充我們的「知識」桶子,同時我們所就讀的大學科系,往往也會伴隨提供相對應的職場「技能」。當我們投入職場開始就業後,隨著職涯履歷與經驗的積累,「人脈」也會隨之逐漸擴展,當這些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能就能得到升職、跳槽與轉職等機會,也往往伴隨著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如薪水),而職位的高低,也往往象徵著你在公司中或者在這個領域裡的「聲望」。
然而,會導致桶子無法被依序填入的罪魁禍首,通常是人的自尊。自尊讓我們容易為了追求資源或聲望,忽略了前面幾個桶子的積累。例如,有些人為了追求更好的收入或職位,在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知識與能力時,選擇跳槽到新公司,最後可能無法勝任新職位,甚至可能因新公司倒閉後,才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應聘同等職位,只能從基層重新開始。
書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作者在事業起步時,曾糾結於一個難題:比起回到非洲故鄉拯救人命,投注時間和精力建立一家公司,會不會顯得不夠高尚?他向美國印度教大師拉達納斯﹒斯瓦米(Radhanath Swami)請教了這個問題,大師給了一句意味深長的回覆:
「空的桶子,是倒不出水的。」(You can’t pour from an empty cup.)
囤金子的人,只有片刻的財富;
累積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一世的財富。
真正的富有,取決於你的所知與所為。
⒊ 你無法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
你認為自己可以「選擇」要相信什麼嗎?
現在,試著想像一下:當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正被恐怖份子拿槍指著,威脅你道:「如果現在你不相信我是聖主,我就立馬開槍!」你會做出什麼反應呢?我相信這時候的你會選擇撒謊說你相信他是聖主,只為了讓最重要的人物幸免於難,但即便你嘴上如此說著,內心恐怕是一點都不會相信的吧!(以上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雖然我們總是相信自己可以選擇要相信什麼,但事實上,我們的根本信念世界觀,都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我們所相信的事物,通常是基於我們所獲得的第一手資訊,與資訊的客觀事實是真是假無關,而是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偏見,來主觀認定是否接受證據為真。
再次想像一下,如果這個時候那位恐怖份子拿起一杯水,並將其變成一杯果汁,聲稱這就是他身為聖主的力量,你是不是可能就會相信恐怖份子真的是聖主呢?
雖然我們會根據自身經驗選擇要相信什麼,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份相信是可以被改變的。但,信念有那麼容易改變嗎?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主張新證據能否順利改變新信念,取決於四大因素:
- 個人既有的證據
- 他們對既有證據的信心多寡
- 新證據
- 他們對新證據的信心多寡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告訴了我們,人們在搜尋、揀選或回憶資訊時,會傾向確認或支持既有的信念和價值觀,因此,當新證據越偏離他們的既定信念,就越難改變他們的想法。所以,改變信念最好的方式,並非試圖攻破某人現有的證據或與之爭論,而是致力於植入全新的證據,並確保新證據將帶來驚人的正面影響,當一個人獲得與原本信念相左但強度更高的新反證時,信念就會有所轉變。
綜上所述,雖然信念難以動搖,但卻有一定可塑性。因此,當我們或朋友抱有強烈的限制性信念時,改變想法的最好辦法不是去閱讀自我成長書籍、心靈雞湯或觀看勵志影片,而是立刻採取行動,踏出舒適圈,將自己置身於限制性信念會直接受到挑戰的情境,如此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信念與思維模式。
去做你害怕的事,並持續不斷去嘗試,這是迄今克服恐懼最迅速、最可靠的方法。
-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美國成功學大師

⒋ 正面看待奇特想法
讓我們先從兩個小故事說起。
「人們熱愛音樂,我們永遠不會被市場淘汰。」曾經一位大型唱片行執行長如此自豪的說著。然而,數年後這間唱片行便已然宣告倒閉。他並沒有判斷錯大眾對音樂的喜愛,但他錯估了隨著喜好產生的需求,人們喜歡音樂,但不會想費盡心力去購買一片塑膠光碟,而是轉向數位音樂服務。但當時這位執行長對數位音樂抱持高度懷疑,主觀認定這只是個充斥盜版的領域,不會影響人們對光碟的熱愛,顯然,他的判斷導致了唱片行走向了衰亡。
另一則小故事發生在 1992 年,時任英特爾(Intel)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曾說:「人人口袋裡都有個個人通訊器的想法,是受貪婪驅使的白日夢。」幾年後,2007 年時,微軟(Microsoft)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曾嘲笑蘋果(Apple):「iPhone 不可能取得顯著的市佔率。」到了今天,每個人手上幾乎都有一隻甚至複數隻手機,而蘋果手機在全球市占率依然穩居前列。
以上兩則故事,他們犯的錯誤,是選擇了「退卻不前」(Lean out),是傲慢地自以為正確,並且拒絕傾聽、學習和關注新資訊。然而,可怕的是這樣的傲慢之罪並不罕見,更是人之常情,人之所以會對重要或潛在重要的資訊視而不見,背後的原因就是受到了「認知失調」的影響。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里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於 1950 年代首度提出,主要描述當人的思想與行為互相抵觸時,會產生一種心理衝突感。吸菸者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他們明知道吸菸的行為有害健康,卻又總會用各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比如「我只是偶爾抽菸」、「很多人抽比我還多」等。認知失調是痛苦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正處在想法和價值觀矛盾的狀態,當某種足以顛覆自我或與認知相衝突的事實或證據出現時,導致了身份認同或自信心的瓦解,就會帶來心靈上的不適感。
無數研究一再表明,一旦人們認定了某種信念,或是做出了特定決定,即使實際上是錯誤的,大腦依然會開始不斷地努力證明自己的錯誤決定是正確的,持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直至初始的疑慮消失,減少認知失調所帶來的矛盾與壓力。
然而,變化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越來越快,認知失調的情況只會越來越頻繁,加上網路世界充斥的二元對立論點更是催化了認知失調的現象。但請記得,別把頭埋進沙子裡,我們應該嘗試去看見新舊思維與方法的價值,不必被迫選擇、排斥或譴責任何一方,去了解對方的論點,並且捫心自問:「我為何如此相信自己的信念?我有沒有可能是錯誤的?這是我自己的信念,還是來自同溫層的信念?」透過不斷地自我反思與學習,我們才能避免陷入認知失調的陷阱,並保持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持續成長。
不冒險將是你的最大風險。
你必須冒著失敗的風險,才有機會成功;
你必須冒著心碎的風險,才能去愛;
你必須冒著被批評的風險,才能獲得掌聲;
你必須冒著平凡的風險,才能達到非凡的成就;
在生活中逃避風險,很可能就此錯失了生活。
⒌ 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
這又是一個乍聽之下很反直覺的原則:「如果你讓客戶體驗變糟,他們反而更想要你的產品。」
書中有一段故事。作者曾經參與了一次可口可樂的品牌行銷會議,他們的行銷主管表示無法理解紅牛能量飲(Red Bull)究竟是憑什麼能夠取得在能量飲料市場的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含糖飲料銷量直線下降,而同樣不健康、帶有酸味的能量飲料銷量卻反而能飆升?
研究後他們發現,紅牛刻意讓能量飲料變得「難喝」。紅牛刻意讓其喝起來有種類似「藥品」的口感,這種口感讓消費者不自覺地將難喝的口感與希望提升表現和「給你一對翅膀」的心理期待做連結,這讓顧客更願意相信「難喝」正是因為他富含有用的化學物質。
當時我不禁聯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近期是蘋果 iphone 16 上市的日子,蘋果的銷售策略就融合了非常多的心理學。蘋果專賣店在設計上不同於電子量販店,更像一座藝廊,僅展示少量商品,周圍卻大量淨空,同時顧客入場需要預約時段,現場顧客在尖峰時段則需要排隊等待,雖然這降低了顧客體驗,卻能放大顧客在等待後看見商品的期待感,當我們不願輕易離開試用手機的區域,我想就離掏出腰包不遠了吧!
摩擦有時能創造價值,雖然這看似很違反直覺,但畢竟誰說消費者就是有邏輯、有理性的呢?正因為我們決策與行為的當下往往是衝動的。有時正是這些毫無道理,反而讓消費者更能看見與眾不同。
⒍ 想要成功,先要加倍失敗
在 IBM 擔任長達 38 年的總裁長湯瑪士﹒華森(Thomas J. Watson)曾說:「若想提升你的成功率,就把失敗率加倍。」
作者舉了幾個著名的例子。全球知名的訂房網站 Booking.com 為了了解消費者個需求,不斷地測試和實驗,甚至推出「實驗平台」來大幅增加測試的數量,團隊營造出一種讓每個人都願意冒險嘗試的精神,面對失敗,迅速推動小改變,並用實驗來衡量成效,直至今日年營收高達 100 億美元,他們依然持續進行著實驗。
另一個知名例子,就是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曾在給股東的信中寫道:「我相信,亞馬遜是世界上最適合失敗的地方(對此我們有充足的經驗!),失敗和發明密不可分。要想發明創造,就必須進行實驗,若你事先知道它會成功,那就算不上實驗。」因此,亞馬遜擁有著商界最大的失敗墓地,例如:亞馬遜搜尋引擎 A9.com、購物機 Fire Phone 等等,都是著名的失敗計畫,更遑論那些我們聞所未聞的失敗專案了。
優渥的報酬往往來自有違傳統認知的投資,儘管傳統做法通常是正確的,但既然有 10% 的機會可以創造 100 倍的報酬,那就有值得嘗試的理由。然而,多數大型企業雖然想獲得創新的成果,卻不願承受實現創新必經的一連串失敗,就難以再創更加高額的回報。
最大的代價不是失敗,而是錯過成長的機會,所謂的完美決策,不過都只是後見之明。那麼,該如何打造一個「鼓勵失敗」的文化呢?作者提出了五項原則:
- 消除官僚主義:盡可能精簡團隊,賦予權力、信任和資源,免除不必要的簽核流程。
- 改善獎勵制度:讓公司對員工的期望與提供的獎勵和動機一致。
- 升遷和解僱:獎勵員工並告知團隊成員原因,盡快剔除阻礙新想法、不願實驗的人。
- 準確衡量失敗率:不衡量就無法改進,有關注才能有成長。
- 分享失敗:公開分享失敗經驗,防止他人重蹈覆徹,激發新想法發展,維持實驗文化。
失敗不是壞事,而是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每次嘗試失敗,都能獲得寶貴的資訊,快速實驗、快速失敗,然後繼續實驗,才能避免企業停止成長而走向衰亡。
失敗=反饋;
反饋=知識;
知識=力量;
所以,失敗賦予你力量。
⒎ 從「失敗」的角度思考:事前驗屍法
承接前述,即使作者鼓勵失敗,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失敗,而是在執行計畫之前,先誠實地問自己:「這個主意為何可能會失敗?」
作者在經過調查後發現,有高達 87% 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為何成功,卻僅有 6% 的人表示知道自己為何可能失敗,然而,現實情況是,多數的人總是高估了前景,卻低估了風險。
我們之所以會迴避問題,甚至不考慮失敗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大心理偏誤:
- 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人對未來會有過度樂觀的想像,使我們專注於好事,卻忽略了壞事。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只尋找有利證據支持自己的假設或想法,忽略不利與矛盾的意見。
-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相信個人成敗是因為自己的技能和努力,將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咎運氣。
-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過度執著已投入的時間、金錢和心力,讓人們持續投入在對自己無益的事物上。
- 團體迷思謬誤(Groupthink):團體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導致缺乏不同思考角度,無法客觀分析。
在商業世界裡,我們經常花費大量時間構想如何以及為何成功,卻很少分配相同時間來檢視可能失敗的潛在原因。然而,人性經常阻止我們採取預防性的思考或行動,為此,科學家蓋瑞﹒克萊恩(Gary Klein)提出了一種決策模式-事前驗屍法,
事前驗屍法(Pre-mortem method)不僅只是詢問「哪裡可能出錯?」,而是需要去想像「患者(專案)」已死,並要求你解釋原因。研究指出,提前思索失敗情況,能讓人更深入掌握問題的潛在根源,並主動採取防範措施。以下是事前驗屍法的五個步驟:
- 做好準備:明確向團隊說明事前驗屍法的重點,在於辨識潛在風險和弱點,而非批評專案或個人。
- 快轉到失敗情境:設想專案失敗的情況,盡量想像失敗的可能情境。
- 集思廣益:各自以書面方式列出可能導致專案失敗的原因,避免團體迷思。
- 分享和討論:互相分享失敗的可能原因,進行開放且不具批判的探討。
- 制定應變計畫:根據列出的失敗和風險,共同制定應變計畫和策略。
事前驗屍法不僅適用於商業,也可以運用在人生決策上,包括職涯規劃、伴侶選擇、投資項目等,了解潛在風險後,我們可以更理智地做出決定,將風險降至最低。儘管現在社群媒體似乎充斥著對「樂觀正向思考」的稱頌,無可否認樂觀思考有其好處,但負面思考、設想可能失敗的情況並制定相應的計畫,同樣也能帶來深刻有力的幫助。
如果你知道會死在哪裡,那就永遠不要去那邊。
-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⒏ 做個A計劃思考者
知名演員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說:「在世界上任何人相信之前,你必須相信自己-沒有理由需要制定B計畫,它會分散A計畫的注意力。」
或許你跟我一樣,在一開始聽到這個建議時,耳邊會響起一句話:「別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從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系選擇,到畢業後的就業求職,乃至職場經歷與父母建議等等,似乎都在告訴著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備用計畫。研究顯示,B計畫確實有助於減輕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感,但同時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影響實現主要目標的動力,進而阻礙你的表現。
我們為特定目標投入的程度,與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呈現正相關,有人稱之為「顯化效應」(Manifestation),作者將之稱為「A計劃思維」。在追求最重要的目標時,B計劃很有可能成為你額外的負擔,會削弱你的動機,也會分散掉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有 B 計劃,那麼你永遠無法真正專注於 A 計劃,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⒐ 關於團隊合作:營造「邪教般」的心態
「經營新創公司應該像邪教一樣。」Paypal 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曾如此說道。
彼得﹒提爾進一步表示,最厲害的新創公司也許會被認為是不那麼極端的邪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邪教往往在重要觀念上錯得離譜,而成功的新創公司則是對外界忽略的事物有著極端正確的見解。
那麼,會說經營新創公司需要像邪教呢?這是因為邪教構成要素如下:
- 社群意識與歸屬感:提供明確且充滿信念的願景,讓成員能感受到團體優越感。
- 共同的使命:共同致力於某種意識形態,促成明確、共同的身份認同。
- 鼓舞人心的領袖:表現得絕對正確、自信而華而不實,擁有強烈的個人魅力。
- 敵我心態:明確的敵人能促進競爭意識,也能讓團隊更加團結。
儘管這種說法聽起來不太動聽,但許多大公司成立之初確實有如邪教一般,臉書、亞馬遜、Google、蘋果等皆是如此,這是因為公司的生命週期往往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 邪教階段:從無到有的階段,信念、惹情和夢想推動著團隊不遺餘力地奉獻。
- 成長階段:雖然缺乏相應的成長資源會導致混亂,但卻依然懷抱通往美好未來的想像。
- 企業階段:公司人員穩定,生活較為平衡,留任率提高,流程和系統也都趨於穩定。
- 衰退階段:因為規避風險、自滿、鴕鳥心態,導致公司走向衰退。
不過,從長遠來看,光靠邪教般的狂熱必定是不夠的。對於任何希望能達成長期企業目標的人,有一下幾個值得參考的原則:
- 創造永續的公司文化。
- 讓員工真正投入他們關信的使命。
- 賦予員工高度的自主權和信任。
- 工作需要有足夠挑戰。
- 團體成員能感受到前進的動力和顯著的進步。
- 建立互相關心、彼此支持的企業文化,提供他們「心理安全感」。
新創企業發展初期,邪教般的心態和員工的全心奉獻,有助於確立企業文化並推動其前進,但隨著公司成長,光靠「邪教」式的熱情並不足夠,必須有所轉變,以實現更加長遠的企業目標。
身處一家新創公司時,你必須相信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將改變世界。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Mosaic 瀏覽器共同開發者
後記:至今看過最有創意的宣傳方式
總結來說,《執行長日記》是我由衷希望能在 20 歲時,就能夠明白的 33 項人生與事業的法則。
從以上的八大法則來看,你可能會很意外為什麼好像都沒有提及他們公司所使用的一些行銷策略呢?事實上是有的!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法則,是「荒謬是比實用更好的宣傳」。
作者以自身為例。在公司成立初期,巴利特為了避免大家無聊而設立了遊戲室,同時又豪擲 13000 英鎊(約 55 萬新臺幣)購買一座與底部大球池相連的巨大藍色溜滑梯,在公司成立初創,還沒有知名度的情況下,這座溜滑梯成為了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儘管實際使用次數屈指可數,它卻帶來了巨大的曝光效應,成功向顧客傳遞了他們公司是誰、價值觀、理念以及行事方式。
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自本書的最後一章-學海無涯,本章只附上了一個 QR code,需要掃描後輸入信箱才能看見完整內容。一開始我自己的感覺是為什麼不直接寫出來呢?結果花了點時間完成步驟看到的是⋯(不能爆雷🤯),但總之是讓我感到有點不太愉悅。但靜下心來細細一思索,對於作者而言,這樣的置入方式,不僅精確地找到本書讀者,同時願意花時間掃描、輸入信箱的讀者,通常也是更加具有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受眾,這能為其篩選出了更加精細的客戶群。從行銷的角度來看,我想這無疑是相當成功且巧妙的策略了吧!
本書提供了非常實用的 33 項人生與事業的法則,每一項法則又有許多細節值得我們慢慢思考與探究,我無法在此鉅細靡遺地列出所有法則,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執行長日記》絕對會是你不能錯過的好書!
慎選將時間花在哪裡,以及與誰度過,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png)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