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Kij Johnson丨出版社:三采文化
老實說,剛拿到《河岸風景》時,我完全沒發現這本書其實是由另一位作者為百年經典作品《柳林風聲》所接續撰寫的作品,我以為是終於出版原作者還未出版的書籍,畢竟兩本書的封面風格也太相似了😂。直到閱讀完後整理筆記時,我才驚覺這是一部由新作者在時隔百年後創作的續篇,打破了我對於「經典續作」往往落差慎大的刻板印象。
這本書不僅延續了《柳林風聲》中那片河岸的寧靜與魅力,更注入了全新的角色與情感,讓故事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無論你是《柳林風聲》的忠實讀者,還是想尋找一部溫暖動人的作品來療癒自己,《河岸風景》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美好故事。
《河岸風景》背景介紹
《河岸風景》(The River Bank)的作者姬吉﹒強森(Kij Johnson),她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奇幻文學小說家,曾多次憑藉短篇小說榮獲雨果獎(Hugo Award)、星雲獎(Nebula Award)與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等多項文學大獎。她的文字風格細膩又富有詩意,並且能深入敘寫人性與情感的複雜。目前,她也在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教授寫作課程,並擔任該校科幻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這本書延續了英國作家肯尼斯﹒葛拉罕(Kenneth Grahame)於 1908 年所出版的經典文學作品《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角色與世界觀,以擬人化的動物角色為主角,描繪了一群居住在河岸的動物們,面對新住民的加入,每個角色內心的掙扎與衝突,直到共同經歷了一場冒險以後,每個角色逐漸改變了自我認知與對彼此觀點的故事。
而書中最令人動容的,都蘊藏於不同角色之間碰撞出來的價值觀衝突與對話。兔子的叛逆、河鼠的務實、鼴鼠的猶疑、老獾的守舊,以及蛤蟆那無可救藥的自戀,都彷彿映照出現實世界裡那些我們曾遇到過的、甚至是自己的身影。雖然小說的篇幅不長,但書中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行動、每一縷思緒,都值得我們反覆回味深思,都可能為每一位讀者帶來獨特的感悟和啟發。
接下來,我將會分享書中河邊動物們教會我的,最讓我得到啟發的三堂人生課。

⒈ 為什麼新來者會如此讓人不安?
在《河岸風景》第一章〈河岸的新客〉中,鼴鼠一直不太歡迎新住客-鼴鼠小姐與白兔,他總是認為她們德性不佳,認為即使沒有他們,原本的住民們也依然可以過得很好,甚至斷言:「我敢說,她們一定會以某種令人不愉快的方式打破我們生活的寧靜。」這實在讓人難以想像為什麼一向彬彬有禮的鼴鼠,竟然會表現地如此排斥他人。更值得思考的是,鼴鼠自己當年也是河岸的新來者,如果當初他也遭遇如此對待,恐怕連繼續留在這裡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對新來者感到不安,甚至抗拒呢?
人類對不熟悉事物的本能反應:陌生事物=潛在威脅
在遠古的狩獵時代,人類的生存環境充滿了危機與不確定性。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對陌生者保持警戒」就是一種幫助個體生存的本能。當時人類的生存方式主要是依靠彼此的信任與分工,而外來的陌生人則往往象徵著多一個人要來競爭現有的資源,還有可能伴隨其他的疾病風險,甚至潛在的暴力衝突。
儘管現代社會已經遠離這樣的生存壓力,但我們的大腦與神經系統依然深植這種「預設防衛模式」,對陌生事物保有產生警戒的本能。心理學家稱這種傾向為「內團體偏好」(In-group favoritism)與「外團體排斥」(Out-group derogation):
- 內團體(In-group):自己所屬的熟悉群體,如家庭、死黨、粉絲後援會、種族、國家認同感等
- 外團體(Out-group):個人所屬內團體以外,沒有身份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其他群體
根據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我們在面對內團體成員時,大腦會啟動與「信任」與「同理心」相關的區域;而當面對外團體成員,大腦則會啟動與「警戒」與「防衛」等相關的區域。換句話說,我們「天生」就會對新來者有一種發自本能的不安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曾就此提出一個概念-「單純暴露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進一步說明人們光是「看見」的次數變多,就會讓人對某事物產生熟悉與好感。相反地,對於陌生或罕見的事物,我們則容易抱持懷疑與排斥態度。
舉例來說,某個品牌起初對我們來說可能相當陌生,但當它開始大量出現在電視、社群等平台,幾乎天天都能見到時,即使我們一開始並不感興趣,一旦產生需求,往往會因為熟悉感而優先選擇這個品牌。反之,對於那些曝光較少的品牌,我們就可能更加心存疑慮或戒心,哪怕他可能在國外早已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大品牌。
破壞穩定秩序的焦慮:淺談認知慣性與地位焦慮
除了本能層面以外,新來者之所以經常讓人感到不安的另一大原因,在於他們對既有秩序可能造成影響。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慣性」與「地位焦慮」。
- 認知慣性(Cognitive Inertia),又稱為「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
人類喜歡熟悉的模式與穩定的規則。這不僅讓生活更有效率,也提供一種可預測的安全感,節省大量的思考時間與決策成本。然而,新來者的出現,無論其是否主動挑戰規則,都可能會打破這種熟悉的安定感,迫使既有成員重新定義彼此關係與角色分工。
例如,一位新主管加入原本氣氛融洽的團隊,即使他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但光是他的存在,就可能讓原本的非正式團隊領袖感受到挑戰與威脅;又比如,移民或外來工作者可能被貼上「搶奪工作機會」或「文化不相容」的標籤,使當地工作者產生相對剝奪感,認為自身的權益受到損害。
除此之外,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也可能在新來者加入時發揮作用。當新來者的行為或價值觀與現有團體不一致時,團體成員可能因為內心衝突而感到不適,這種不適感可能會轉化為不安或排斥的情緒。例如,一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員工,因為工作習慣或溝通方式的不同,可能被同事視為「不合群」,從而引發排斥心理。
- 地位焦慮(Status Anxiety)
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我愛身分地位》(Status Anxiety)中提出了「地位焦慮」的概念,指的是人們會因為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社會所定義的成功,因此喪失了自身的尊嚴與他人的敬重。而新來者的出現,很容易在無意間激發出這種比較與競爭的心態,暗自評估對方是否比自己「更優秀」、「更被喜歡」,或「更可能取代我」,從而導致焦慮的產生。
從防衛到接納:如何緩解面對新來者的不安?
然而,如果只是一味本能地對新來者進行防備或產生焦慮,人類社會將無法進步。事實上,每一位新來者,但同樣也象徵著「新的觀點」、「潛在的合作」與「改變的契機」。因此,想要緩解面對新來者的不安,可以採取以下三種方法:
- 促進理解與溝通
要緩解面對新來者的不安,關鍵在於促進理解與溝通。當人們有機會與新來者互動並了解他們的背景時,因為單純暴露效應的關係,可能就能減少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影響。例如,職場中的導師制度可以幫助新員工更快融入團隊,減少現有員工的戒心。在社區層面,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可以讓居民和新移民建立聯繫,消弭誤解。
- 透明的資源分配
針對資源競爭的擔憂,透明的資源分配政策至關重要。政府、團體或組織需要清楚地向原有成員解釋新來者可能對資源分配造成的影響,並提供相對應的數據支持。例如,根據數據研究顯示移民對經濟的貢獻往往高於其消耗的資源,這種資訊的公開可以緩解公眾的不安。
- 建立心理安全感
在團隊或群體中,建立心理安全感是緩解不安的關鍵。透過鼓勵開放的對話、認可每個人的貢獻或者是一同經歷某些事件來促進彼此的理解與包容,轉化大家對彼此的心裡成見。例如企業通過團體活動增進新老員工彼此的瞭解與信任。
在《河岸風景》裡,隨著故事劇情的推進,鼴鼠小姐與白兔不僅展現了自身能力,也逐漸贏得了河岸其他居民的理解與欣賞。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角色們經歷了從排斥到接納、從「標籤化」到「重新認識」的心路歷程。也告訴了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多了解彼此,原本令人不安的陌生,最終也能成為互相幫助、互相成就的夥伴。
回頭想想,我們每個人也都曾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扮演過「新來者」:新生、新鮮人、外地人、轉職者。也都可能經歷過被誤解、被忽略甚至被排擠的時刻,但當我們終於被接納、被理解的那一刻,內心的那份溫暖與感動,往往足以撫平過去的焦慮與不安。
我們之所以對新來者感到不安,或許是根源於害怕面對「變化」與「未知」。但如果我們願意用理解取代排斥、用好奇代替防衛,那麼新來者的加入,將不再是威脅,說不定更是幫助我們能夠快速成長與突破的契機。
陌生人只是你尚未認識的朋友。
-威爾﹒羅傑(Will Rogers),美國喜劇演員
⒉ 為什麼故態總是會復萌?
「我發誓這是最後一次。」
「我真的學到教訓了,這次不會再重蹈覆轍。」
「為什麼我又做了這種事?」
蛤蟆是《河岸風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最讓人感到無奈的角色。他自戀、浮誇、愛現,雖然朋友們多次苦口婆心地勸他,費盡心力想努力導正他的行為與習慣,但最後他仍會再度陷入同樣的荒唐行徑。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呢?明明下定決心想要改掉一個壞習慣,最終卻又回到舊有的生活模式?明明在一段關係裡三番兩次告訴自己「這樣不行」,卻又陷入同樣的循環?或者想努力開始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但沒過多久就就開始自我放棄?
這些「故態復萌」的情況,其實未必單純只是意志力薄弱的結果,還可能與我們的大腦結構、潛意識,甚至也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換句話說,有時也不是我們不想變好,而是「某部分的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改變,或甚至,潛意識根本就還不願意改變。那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再走回老路?為什麼真正的改變這麼困難呢?
熟悉就是安全:大腦偏好的不是「正確」,而是「習慣」
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一次重複的行為,都是在大腦中強化一條特定的神經迴路,而這條神經迴路愈牢固,也就愈難以被新模式所生成的神經迴路所取代。就像在一片森林裡行走,你早已習慣某一條熟悉的小徑,哪怕那條路並不真的好走,但我們仍會本能地走向那條最常走的路,而不是費力地去開闢一條新路。
大腦會如此運作的原因,就如同前面在「慣性思維」當中所述的,我們的大腦傾向節省重複性的思考與決策,慣性地將「熟悉」與「安全」連結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知道某些選擇可能對自己不好,依會陷入其中。因為「熟悉的痛苦」,往往比「未知的幸福」還讓人安心。換句話說,我們不是總想要「好結果」,我們只是想避免「不確定」。
潛意識的影響:你的內在信念,決定你所默許的命運
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說:「你的潛意識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許多「習慣問題」的背後,常源於早年形成的潛意識信念在作祟。我們之所以會一再重複某些行為,往往是因為那些行為才符合我們對自己的深層認知與期待,即使那些認知本身早已不合時宜,甚至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舉例來說,有些人在感情中總是吸引不會珍惜自己的人,雖然理智上很清楚知道那樣的關係是有毒的,但潛意識裡卻早已深植一種「關係就是需要忍耐」或「我本來就不值得被好好對待」的信念,使他們一次次掉入同樣的情境當中。
潛意識並不「思考」,它運作的也是「熟悉與安全」的邏輯。只要某種行為模式曾經幫助我們度過某個困難情境,即使它現在已經不再適合,但我們的大腦仍會傾向保留這個行為模式並不斷重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明明心裡知道要做出改變,卻往往又不自覺地走回到舊路。
更關鍵的是,潛意識會對抗不符合自我認同的行為。當你試圖做出與潛意識信念不符的行為時,例如嘗試學習、成功、被愛時,潛意識很容易會阻礙你,因為那樣的你「不像自己」,違反了過去長年建構的內在自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明明已經開始行動了,卻在半路又開始自我懷疑、質疑自己的價值,到最終放棄初衷-那不是你懶,而是你還沒改寫內在信念。
短期舒服 vs 長期受益:為何我們總是選錯?
行為經濟學也針對「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什麼是對的,卻總是選擇錯的」這個問題,提出了可能的解釋:
- 當前偏誤(Present bias)與時間折現(Time Discounting)
人類天然傾向於追求立即回報,而忽視延遲的長期利益。你知道早起運動有益身體健康、理財會對未來帶來保障、誠實溝通才能維持關係友善,但大多數人仍會選擇多睡五分鐘、多刷一會短影音、回避爭執,因為這些行為「現在比較舒服」。
我們之所以會如此思考,是因為多巴胺系統對即時獎賞的反應更為迅速,而對延遲回報則幾乎沒有感覺。換言之,「短期舒服」總是比「長期有益」來得有吸引力。這也導致我們在面對壓力或情緒低落時,傾向選擇立即能讓自己得到舒緩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通常會在事後給我們帶來後悔。
因此,真正長久的改變,不能只改行為表面,而要從內在信念開始修正。唯有當我們開始建立全新的自我認同,例如告訴自己「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或是「我是可以學會新的模式的人」,那些重複出現的舊模式神經迴路才可能被慢慢鬆動。
行為的關鍵不只是「你」,還包括你身處的「環境」
人們的行為往往會受到身處的環境、社會規範與人際關係等因素,對我們選擇與慣性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我們之所以會回到舊模式,很大程度也取決於你是不是還生活在「那個讓你成為過去自己的環境」裡。
- 第一個關鍵,是環境觸發。
根據《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所說,每個習慣都有其「觸發點」,例如坐在沙發上就會想滑手機、看到零食就會想吃、工作到某個時間點就會開始分心。這些行為不是你「突然做出來」的,而是因為環境喚起你大腦中的迴路。當你身處在與過去習慣高度重疊的空間裡,想要完全改變舊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
- 第二個關鍵,是社會規範與同儕影響。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行為也會受到「歸屬需求」的影響。這讓我們很容易受周遭人們的行為模式所感染。當你身邊的朋友都愛遲到、不運動、愛抱怨,那麼即使你有一時熱血要改變,最終也會因為群體同化效應,最終慢慢退回原點。
此外,社會文化與階級框架也會限制我們對「改變的想像」。例如,一個從小被灌輸「你家這種背景的人不可能成功」的孩子,即使長大後努力打拼,也可能在潛意識中設下一條無形的「天花板」,讓他在快要成功時反而退縮、自我設限,最後就這樣在舒適圈裡畫地為牢,反覆上演相同的劇本。
因此,如果你想真正擺脫舊有模式,最需要換的,可能不是你的人格,而是你的環境。那可能是一個新的學習社群、一個支持你健康生活的朋友圈、甚至只是一個重新佈置的生活空間。
現在回頭檢視蛤蟆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常常失控,也不是沒有人提醒和幫助,但只要有人崇拜他、讚美他,他就會不自覺地打開那條「誇耀自己」的神經迴路。這條路徑對蛤蟆而言太熟悉了,幾句話、幾個情境,就會讓他重啟這條神經迴路,最終導致他又做出了許多虛榮誇張的行為。當我們理解了這些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後,對於蛤蟆討人厭的行徑,也就變得可以容易理解許多。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家
⒊ 群體與自我之間的矛盾衝突
在《河岸風景》第九章〈鼴鼠和貝蘿〉中,出現了兩種典型的家庭角色困境:鼴鼠認為自己總是被長輩頤指氣使,每個成員都對他應該做什麼有自己的看法;貝蘿(也就是鼴鼠小姐)則認為家中每位成員都希望由她做決定、安排計劃、解決問題,卻又總是告訴她應該怎麼過日子,讓她連片刻的喘息與自我實現都被不斷推延。兩人雖然處境不同,卻同樣被家庭的期待所牽絆,難以忠於自我。
鼴鼠與貝蘿的掙扎:家庭中的「愛」與「控制」
鼴鼠的無力感,來自他長年都活在他人眼中期待的樣子裡。他所面對的,不僅只是表面上長輩的壓力,更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疲乏與抵抗,包括被過度關心、被期待「成為誰」。而這種情境,在許多現代家庭之中也並不少見,成年子女即使年齡已長,卻依然在原生家庭中被視為「永遠的孩子」,活在各種以「為你好」為名的關愛與干涉下。
相對地,貝蘿則是另一種極端的家庭角色。她總是被仰賴、被需要,總是展現完美而堅強的一面,卻從未被允許軟弱。她的夢想,只是住在屬於自己的小屋中寫作,卻總被各種生活安排與他人需求所淹沒。她就像現實生活中那些被形容為「最像大人的大人」,總是以穩重負責、照顧他人的角色示人,但自己卻從未得到真正的照顧。
有趣的是,這兩種角色看似對立,實則是一體兩面:一個是被視為「不夠成熟」的依賴者,另一個是被視為「永遠可靠」的支撐者。他們同樣都被困在了名為家庭角色的劇本裡,無論扮演的是「聽話的乖孩子」還是「可靠的好孩子」,都在壓抑中失去了自我的主體性,都失去了真正的選擇自由。
「家庭」雖然確實能提供支持與安全感,但也可能成為個體成長與選擇的阻礙。當愛與控制的界線模糊不清時,家庭就從避風港變成了壓力源。正如美國精神科醫師莫瑞﹒包溫(Murray Bowen)在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中所說的,家庭中始終存在兩股力量,一種是歸屬感的依附,另一種是個體化的渴望。如果我們無法自我覺察,很容易就會不自願地重複著家庭的期待與角色。
在華人文化中,「家庭」往往被視為生命個體的延伸,父母認為自己是出自於愛與保護,希望子女能遵循家庭所期待的理想軌道,選擇穩定的職業、維持體面的生活,例如成為一名醫師或律師等。但這份「愛」,也可能導致身為子女的我們難以獨立思考與行動,成為阻礙子女發展的無形牢籠。相對之下,在個人主義更加盛行的西方社會,個體化雖然更容易被接受,但也可能因此缺乏家庭支持而感到被孤立。
為了化解這種矛盾感,包溫提出了「分化」(Differentiation)的概念,即在保持家庭聯繫的同時,建立清晰的自我界線,例如可以通過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價值觀,同時也需要尊重來自家庭的關心。當我們學會在愛與控制之間找到平衡,當「愛」不再是犧牲的代名詞,家庭才能真正成為支持我們飛翔的翅膀,而不再是束縛我們發展的枷鎖。
河鼠、鼴鼠與兔子:自由與秩序之間
除了家庭角色的衝突,《河岸風景》也描繪了另一種日常中常見的矛盾-穩定與冒險的抉擇。
在故事裡,兔子常說:「運氣是自己創造的!」相較之下,河鼠則強調「只要能避免,就不會自尋煩惱。日常生活裡已經有夠多麻煩了,沒必要再自己去找。」鼴鼠則自我安慰道「一天的難處擔心一天就夠了。」我們可以發現,這三種動物角色也代表了三種社會上常見典型的價值觀:
- 河鼠:穩重保守,偏好規避風險,追求生活的安定與可預測性
- 鼴鼠:總是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努力尋求日常中微妙的平衡
- 兔子:願意積極冒險,不受世俗眼光束縛,走出自我道路的人
這些價值觀不只是顯露了各自的性格,也象徵著生活中的重大取捨:我們是要安於現狀,還是勇敢嘗試?是順從既定期待,還是尋找自我聲音?這些選擇都沒有誰對誰錯,每一種選擇背後,都蘊含了不同的風險與代價,也蘊藏著個人對待人生的深層渴望。
兔子雖然看似天真無邪,但勇於嘗試與冒險,或許她的行為會被保守派的河鼠視為衝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在故事中,兔子反而是少數有在真正實踐自我價值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類似「兔子」的角色,他們是選擇非典型路徑的人們,例如創業者、藝術家、社會運動者、不婚主義者。他們都在用自身選擇挑戰主流價值,卻也經常遭受質疑、排擠,甚至被視為不負責任。然而,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來看,真正帶來進步的,往往不是順從者,而是這些有勇氣脫隊的人。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看待「安全」與「穩定」。在我們的社會文化當中,安穩被高度推崇,幾乎成為人生成功的代名詞,但當過度追求穩定時,是否也意味著犧牲了人生的可能性?「冒險」不必然就代表著叛逆,它可以是一種選擇「忠於內在聲音」的生活方式。願意面對未知,或許也正是我們走向完整自我的必要一步。
如果你總是努力當個『正常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了不起。
-馬雅﹒安傑洛(Maya Angelou),美國作家兼詩人
後記:從《河岸風景》,看被「明碼標價」的人生
總結來說,《河岸風景》是一本兼具童話文學的輕快與成人小說的深度,適合喜愛文學、哲學與心理學的讀者。本書承接《柳林風聲》的角色、世界觀與書寫風格,以溫暖的動物寓言故事,訴說著友情、冒險與生命的美好。然而,在這部看似充滿童趣的作品中,卻富有許多值得讓人深思的片段,我想無論是尋求生活啟發的成人,還是想體驗奇幻冒險故事的年輕讀者,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不同的共鳴與收穫。
最後,我想談談書中一段很戳心,卻真實到讓人心酸的一段故事:
蛤蟆和兔子被壞人團伙綁架,但被勒索的贖金卻有天壤之別,其中有錢的蛤蟆贖金被定價為 50,000 英鎊,而年輕小兔子的贖金卻僅為 100 英鎊。當兔子聽到後,不自覺地將耳朵往後垂了下去。這一刻,兔子的反應是對自身價值的質疑,畢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沒有誰會樂意聽到自己被廉價看待。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的是:為什麼蛤蟆的贖金遠高於兔子呢?答案或許在於蛤蟆的財富、地位與社會影響力的影響,而兔子僅是一個年輕、平凡的角色,沒有顯赫的背景。這種差異與他們的內在價值無關,而是基於外界的認知與需求所決定。現實社會中,人的價值同樣常常被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或外在標籤所定義,而無關乎他們的本性、努力或獨特性。
其次,值得深思的是,明明我們總是口口聲聲地說著「生命無價」,但偏偏種種現實卻總是殘忍地告訴著我們,人們會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被「明碼標價」,聽起來很殘忍、很不可思議,對吧?
但想想也是,例如當我們購買壽險時,保費的金額實際上就是為未來身故的自己標上一個價格;當試管嬰兒的技術出現之後,創造生命的過程也被賦予了一個價格;龐大的維生醫療與長照費用,同樣為延續生命的方式設定了一個價格;甚至在被壞人團伙綁架世界裡,每個受害者也都會被貼上不同的價格標籤。這些現象不禁讓人感到鼻酸,原來生命的誕生、存續與終結,竟然都可以被量化成一串數字。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社會對人的「定價」,往往與真正的價值無關,而更多地取決於外界的認知、需求、權力和可見度等因素。例如在《河岸風景》中,蛤蟆與兔子的贖金差異反映了社會對財富與地位的偏見;而在現實中,這種偏見同樣存在。例如,媒體往往聚焦於明星的愛情八卦與醜聞,卻很少報導那些默默奉獻的平凡人。他們的努力與價值,常常因為缺乏「可見度」而被忽視。而在求職市場上,來自名校的求職者往往更容易獲得青睞,而其他人的實際能力卻可能被埋沒。這些例子都顯示出了這個社會的「定價」機制,往往與個人的真實價值無關。
這種被「明碼標價」的現實,不僅影響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們對自身的看法。當社會以金錢、地位或外在條件來評價我們時,我們的內心往往會陷入一種矛盾的痛苦:我明明知道自己並非如此不重要,但這個世界卻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待我,我該相信誰?
這種矛盾在現代社會中尤為顯著。社交媒體的興起,讓人們的價值似乎被簡化為點讚數、粉絲數或曝光率。職場中的競爭,則將我們的價值與薪資、職位或業績掛鉤。甚至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也可能因為外貌、財富或社交圈而被評價與比較。這些外在的標籤,讓我們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道路上感到迷茫與無力。
或許,我們難以完全擺脫社會的「定價」機制,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被它所束縛。就像兔子一樣,即使被低估,依然可以選擇抬起頭,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別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而在於我們如何用愛、勇氣與堅持,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獨一無二的故事,願我們的人生,都不只是一個價格,而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者你曾經經歷過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在學習的旅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6 / 27,由 Dr. Saturn 更新
推薦給您的相關文章
- 【心理勵志推薦書單】寫給迷惘與受傷的你,你值得成為更好的自己
-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閱讀心得丨童話故事的底層邏輯,剖析藏於其中的心理學效應
- 《赫黑醫生的50個故事處方》閱讀心得丨每一則故事,都是人生難題的解答
- 《五項修練的故事》閱讀心得丨用動物寓言看見自我提升與團隊成長的秘訣
- 《我可能錯了》閱讀心得丨來自森林智者的六則暖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