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101》閱讀心得丨揭秘八大思維偏誤,你是否做對了決定?

重新檢視思考,擺脫思維盲區

思考101閱讀心得丨揭秘八大思維偏誤,你是否做對了決定?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驗呢?本來以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實際上卻跟你原本想的截然不同。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你是否曾經為了學習某項技能而觀看某部影片或某堂課程,看講師示範總覺得輕而易舉,但實際輪到自己操作時卻錯漏百出呢?《思考101》將會告訴你,我們腦內有哪些「認知偏誤」在作祟,蒙蔽了我們的視野,導致我們難以做出正確判斷。


思考101》的作者安宇敬Woo-Kyoung Ahn),她是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約翰﹒惠特尼教授(John Hay Whitney Professor),也是美國心理學會和心理科學學會的研究員。2022年,她因為飽受耶魯大學學生歡迎的「思考」課程,獲得了由學生評選,的萊克斯.希克森獎Lex Hixon Prize),是為社會科學學院最光榮的傑出教師獎。安宇敬教授也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下,進行了「認知偏誤」研究,而本書正是她研究與課程的集大成。

本書聚焦於八種生活中常見的思維偏誤,也許這些我們並不陌生,但只是認識與提醒自己別犯錯,顯然是不足的。知道問題在哪裡,並不代表我們就知道問題如何解決。因此,本書作者以研究做為基礎,驗證策略是否能有效幫助我們掌控大腦原先難以掌控的事物,透過與日常密切相關的例子,以及平易近人的文字,陳述各種偏誤中所會遭遇的「思考難題」,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為提升思考能力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方。

《思考101》重點整理:影響人生的 8 大思維偏誤

在探討思維偏誤之前,先來聊聊人類的認知機制。

捷思與偏誤,常見的特色是自動、快速、無意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充斥著無數的問題與決策,若是每次都需要一一深入分析,大腦早已不堪重負。為了節省認知資源與決策時間,人類演化出一套快速、直覺的判斷機制,即使這些答案並不總是正確。

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提出的「快思」,正是讓人以直覺做出反應的「第一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意識之外快速運轉,並產生信念、情緒等心理狀態,這與「捷思」所要表達的概念極其類似。

捷思Heuristic),是一種基於「經驗法則」的思維捷徑。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會完全按照思考推理的步驟,而是根據過往處理問題的所累積的經驗,透過簡化問題、抄捷徑的方式,快速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當造成的結果是划算的,不會造成重大錯誤或傷害時,就是我們所說的「捷思」。

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相對捷思而言,是根據過往經驗與主觀感受快速做出判斷後,卻造成了相對不划算、甚至有傷害的結果,形成判斷失誤或判斷與真實情況不一致的錯誤。在某些領域中,認知偏誤會被視為人類應對問題時所產生的「非理性思考」。不過問題在於,如果認知偏誤對人類是有害的,為什麼仍然會頻繁發生呢?

接下來,我將告訴你《思考101》中所提出的八種常見的思維偏誤。


流暢效應Fluency effect),是當我們遇到心理上感覺可以輕易處理的事務時,會引發過度自信,認為自己也一定輕鬆辦到,實際操作才發現一點都不簡單。這個效應,會以許多種方式,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心靈。

現在,先請你看以下這段影片:

這有可能是歷史上最知名的一段影片之一,我相信許多人也看過。那麼,現在試著想像一下看過這段影片第一遍的你,以及反覆觀看二十遍的你,你覺得自己會更有信心重現這段經典的月球漫步(Moonwalk)嗎?

我相信多數看過更多遍的人會更加有信心。然而,當觀看者親自上場重現這段月球漫步時,看一遍與看二十遍的組員的表現並沒有什麼差別,這就是所謂「習得技能的假象」。

習得技能的假象,是一種人們常產生的幻覺:當我們看到那些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時,便會輕易相信造就那個成果的過程,必然就是順暢、平穩、簡單的。例如:當我們看見大廚做一道菜輕鬆寫意,就會認為做這道菜一點都不難;當我們看見主管輕描淡寫地完成任務,就會以為當主管原來那麼容易。因此你開始疑惑為什麼有人做菜可以讓人難以下嚥;納悶有些人為什麼能成為主管。然而,我們總是會輕易忘記,成為廚師背後不知道需要經歷多少火侯,也不知道成為主管需要歷經多少挫敗。

流暢效應並不僅限於技能方面,在知識範疇中,也會有「知識的假象」。

知識的假象,是當我們一旦了解「新的發生」如何產生,就會更容易信以為真。一樣舉個例子:我們經常使用布膠帶裝箱、臨時固定等,但你相信布膠帶可以除疣嗎?疣是由病毒所引起,有研究顯示,只要隔絕病毒,避免直接接觸空氣與陽光,就能有效抑制病毒。這麼聽起來,布膠帶的療效是不是顯得可信多了呢?

這些看似流暢的解釋跟說明,似乎也能說明某些陰謀論能歷久不衰的原因,也能解釋那些離譜的營銷號、邪教與課程,始終會有其死忠的擁護者與支持者。

第三種最陰險、最不理性的流暢效應,是「不相干的事情引發的假象」。

不相干的事情引發的假象,相對於前兩者由「眼前事物」引起的流暢效應,第三種更著重由毫不相干的事情所產生的影響。例如:你相信「股票名稱」會影響股價嗎?在 2021 年 10 月 28 日,臉書(Facebook)正式更名為「Meta」,並於該年 12 月 1 日才會開始啟用新代碼「MVRS」。然而,宣布更名當天,一家名為 Meta Materials (MMAT-US)的加拿大公司在盤後一度大漲 26%。這個例子,說明了人們有多麽容易被不相干的事情所影響。

要降低流暢效應的影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親身嘗試」。聽起來很簡單,對吧?但許多人誤以為在腦海裡跑過流程,不需要運用身體肌肉,就算是親身嘗試。然而,實際演練不僅對於獲取技能至關重要,也能減少自己對於知識的過度自信。

當無法先親身嘗試時,還需留意「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的影響。制定計劃時,我們傾向聚焦該如何去做、哪些事必須去做,因此經常低估完成任務所需要時間與心力,導致趕不上截稿期限、預算超支、在完成任務前氣力耗盡等。

想要抗衡規劃謬誤,要「考慮潛在的阻礙」。首先,我們必須考量與任務直接相關阻礙;其次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與任務沒有直接相關的阻礙,作者提出的建議,是可以在原先預估的時間基礎上,多加 50% 的預估時間,以減少潛在阻礙的影響。

流暢效應

首先,先請大家看看以下這些數列:

Wason’s 2-4-6 task

你認為這些數列的規則是什麼呢?
這時候再給你以下數列,你會不會更改符合數列的規則呢?

4-8-12

你是不是會將「+2」的規則,更改為「等差數列」呢?
但如果這時候又跟你說以下數列也符合數列規則:

1-6-8

你是不是整個都開始懷疑自己了呢?
但答案其實很簡單,不過就是「由小到大的數字」罷了。

以上的實驗是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彼得﹒華生Peter Cathcart Wason)所提出的「2-4-6問題」(Wason’s 2-4-6 task),清楚展現了什麼叫做「確認偏誤」。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確認已經相信的事情,找尋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而忽略相反的看法,把模糊地帶的資訊解釋成支持自己的看法。正如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說:「人們最會做的事,無非就是把新資訊過濾到讓既有的想法得以完整無缺地保持下去!

舉個例子:某些網頁上的星座分析可能會說某星座有著愛錢、固執的特性,你會自然聯想到符合描述的人,並驚嘆分析準確,而忽略同星座但個性完全不同的例子。

這時我們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確認偏誤不好,人類卻會產生確認偏誤呢?

確認偏誤的存在,是為了保留有限的腦力資源,應對生存中更加急迫的事項。例如:假設森林X能提供足夠的水果維持生活,你還會煩惱森林Y是否產生水果嗎?畢竟那對你的生存而言,並不是優先項,對吧?

為了抗衡確認偏誤,作者提供了一些可能可行的應對方法:

  1. 思考是否存在兩種以上的互斥假設,並且試著同時驗證兩者。
  2. 若無法承擔驗證互斥假設的風險,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加入隨機性。
    例如換一條平常不走的下班路,或主動接觸與自己觀點相左的資料來源。

因果歸因理論Causal attribution),是指任何事件都有無限個可能的成因,但我們習慣將其限縮為較少的合理因素。關於因果歸因,主要與以下四大要素相關:

  1. 相似:人們傾向將彼此類似的事件視為存在因果關係。
  2. 充分且必要:人們通常認為原因是導致結果發生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3. 新近:當有一連串因果事件時,人們傾向將原因歸結於最近發生的事件。
  4. 能否掌控:人們傾向於指責我們所能掌控的事物。

雖然因果推論可能能幫助我們找到合理原因,但卻未必是真正的根本原因。過度仰賴因果推論,很有可能得出錯誤結論,特別是在處理那些極度複雜的問題時。例如,「為什麼是我?」、「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這類問題通常難以找到確切的答案。

然而,持續糾結於這些幾乎無解的因果問題,可能讓人愈發焦慮或沮喪。為了更有效地處理極處理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兩個建議:

  1. 反事實推論:改變過去的某個條件,推論結果是否有可能因此改變。
  2. 先抽離那個情境:試著改用他人麽觀點,重新換個角度去思考事件。
因果歸因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說故事的人。」因此,舉例遠比抽象、去脈絡的解釋更取信於人。這也側面說明了一個現象:具體例子有時可能過於強大,導致我們違反理性原則。

舉個不久前的例子: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期間,我相信你也看過一些新聞,提到曾有人接種疫苗後,出現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案例。這也導致許多人對是否該接種疫苗猶豫再三,尤其當親友發生過不良反應時,對我們做決策的影響絕對比疾管署所公告的研究數據大得多。

想透過學習如何讀懂數據,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的判斷,其中至少有三個概念需要了解:

  1. 大數法則:樣本數量越多,越能反映事件的真實機率,避免幸存者偏差。
  2. 均值回歸:單一隨機事件可能會偏離平均,但隨著樣本數量增加,結果會逐漸校正回歸平均值。
  3. 貝氏定理:在已知A條件發生時,B事件發生的機率。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例子都不可信。畢竟我也在這篇文章中引用了不少例子,對吧?我們應該意識到例證具有說服力,但也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數據與邏輯支持,避免錯估單一事件的重要性。

例子的危險

請先看以下這張圖片:

為什麼一星評論影響那麼大?

如果今天你肚子餓,正在滑外送平台,看到這間餐廳的評價,你會想點餐嗎?

我想多數人可能會選則先參考其他餐廳,儘管這間餐廳的好評數多於差評數。這種現象,正是受到了「負面偏誤」的影響。

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是指人們重視負面資訊遠勝於中性或正面的資訊,並且負面事件往往比正面事件更容易影響我們的生活。例如上述餐廳負評的案例,以及童年陰影、創傷症候群等等。

負面偏誤也因此會導致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舉例如下:

負面偏誤的例子

人們傾向避開負面陳述的選項,而樂於接受實情相同但以正面表述的選項,這也衍伸出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損失規避在說明當我們面對相同價值的東西,失去的不適感會遠大於獲得時的喜悅。

我們一樣來看看例子:

弄丟一千元的情緒,比賺到一千元更強烈。
投資虧損時不忍收手,一點獲利就見好就收。
飢餓行銷的策略

損失規避也有助於解釋另一個著名的現象-「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這項效應說明,同樣一件物品,在賣家眼中的價值往往高於買家。

那麼,為什麼會有負面偏誤呢?這與人類的生存演化密切相關。在遠古時代,人類經常處於生死攸關的環境中,預防損失比追求獲益更為重要。因此,專注於負面資訊便成為一項重要的生存機制。

想抗衡負面偏誤的影響,作者提出了兩個可行的策略:

  1. 利用「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重新建構選擇框架。
    框架效應指同一訊息以不同方式呈現,會影響人們的決策。例如:當病人被告知進行手術存活率 90%,多數人會選擇開刀;但如果說手術死亡率 10%,可能就不到半數會選擇開刀了。
  2. 重新建構思考問題的方式
    改變思考方式能有效對抗負面偏誤。例如:在進行斷捨離時,與其思考「該丟棄什麼」,不如問自己「該保留什麼」,這樣更容易作出取捨,避免過度專注於失去物品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負面偏誤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的記憶裡,紅綠燈的顏色,是「紅、黃、綠」嗎?

然而,實際上紅綠燈的顏色是「紅、橘、綠」。那麼,我們普遍將橘燈稱為「黃燈」呢?根據美國與英國官方記載,黃燈的正式名稱是「琥珀燈」(Amber light)。這種導致我們無法認清真相的原因,正是「偏頗的詮釋」在作祟。

偏頗的詮釋(Biased interpretation),指的是我們因為自己早已信以為真的看法,對事實做出偏頗的詮釋。更值得注意的是,聰明的人反而更容易陷入偏頗詮釋,因為他們更擅長駁斥與自身信念相牴觸的事實。

這種現象與我們的思考模式有關,因為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採取「由上而下的思考」(Top-down processing),自動接受並處理外界的資訊,幫助我們預測與掌控我們的環境。

偏頗的詮釋會進一步導致確認偏誤,但處理資訊的流程,又與我們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因此,我們難以輕易終止陷入偏頗詮釋的情況。對此,作者認為「理解並接受偏頗詮釋是不可避免的」,是改變的第一步。承認自身觀點可能也是偏頗的,試著敞開心胸,去接納與理解不同的觀點。

當面對他人偏頗詮釋帶來的不適與煩擾時,我們則可以選擇理解對方並非存心造成傷害,而是受偏頗詮釋與認知偏誤影響,或許能更有助於我們包容與傾聽不同看法的人。

偏頗的詮釋

你是否曾經覺得某些顯而易見的事,為什麼總是有人無法理解?明明那麼努力溝通,為什麼還是免不了產生誤解?會陷入這些難題,是因為我們都受到了「知識的詛咒」。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指一旦我們知道某件事,便很難完全採取不知道這件事的人的觀點,進而讓我們過分相信所傳達的訊息已經非常透明

舉例來說:當我們在玩一些團康遊戲或是觀看綜藝節目時,總會看到一些遊戲,包括比手畫腳、你畫我猜、默契大考驗等等的,出題者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但猜題者就是很難猜對。

要更能領會別人的內心,以及想更輕觸地傳達我們的想法,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實用的解方-「別讓對方瞎猜,直接告訴對方。」要想精確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或知識,我們可以選擇直接向對方索要答案。要互相了解,蒐集事實是唯一可靠的途徑,不蒐集事實,就不可能徹底掌握事實。

設身處地的難題

我們一樣先由一道選擇題開始:

你想要現在得到10000元,還是一個月後得到12000元呢?

我想多數人會選擇落袋為安,或是感覺等一個月才多 2000 元並不划算,但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畢竟這可是一個月就高達 20% 的報酬率呀!

再看看一個例子:

如果今天你接到一項任務,你會立刻完成,還是拖到最後一刻?

為什麼多數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在未來做無聊差事的痛苦,感覺會比現在發生同樣痛苦容易應付得多,因此我們選擇拖延。

這兩個例子在說明,我們對於評估未來的報酬與痛苦有多不理性,同時發生的頻率又高得不合理。這種低估延遲報酬的行為,稱為「低估延遲」。

延遲滿足的麻煩(The trouble of delayed gratification),作者歸納出常見三個可能的成因,並分別提供了解決方法:

  1. 缺乏自制力:衝動缺乏控制,無法抗拒誘惑。
    抗拒誘惑的最好方式,就是將直接消除誘惑,將注意力轉至別處。
  2. 不確定的混亂: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我們更傾向選擇眼前確定的選項。
    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解決之道,是強化我們對未來的信心,讓自己基於事實而非恐懼地做出選擇。
  3. 心理距離:感覺未來還很遙遠,低估時間而給出過多承諾。
    想避開心理距離的陷阱,必須盡可能具體、詳盡地思考未來事件,讓未來感覺更加真實。

然而,這聽起來好像在告訴我們,為未來抗拒眼前報酬、做出犧牲絕對是件好事,但過於極端,也可能會招致反效果。過度自制,不只會妨礙心理健康,還會損害生理健康。例如求學期間,因為過於焦慮成績與未來,陷入「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

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提醒自己:享受做事的過程,不要直接跳到結果。如果目標值得追求,伴隨練習而來的痛苦也將令人甘之如飴。

延遲滿足的麻煩

總結來說,《思考101》是一本文筆輕鬆,內容卻很扎實的心理學入門書。作者整理出常見的八大類思維偏誤,有系統性地逐一分析與闡述,並輔以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做說明,最後為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法。全書風格深入淺出,也沒有太過多的數據與實驗,加上時而嚴肅,時而幽默的文字,對害怕生硬心理學的讀者相當友善。

我一直很喜歡閱讀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包括影響力習慣》、《隱性潛能等等。不過,我自己一開始可能也和多數人一樣,認為心理學很空泛,對生活好像沒有辦法帶來什麼實質幫助。

直到我開始好奇:為什麼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思考觀點可以如此不同?隨著越深入了解各種效應,越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也能解釋各種選擇與行為的成因。

了解與思維偏誤相關的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思維盲點,思維偏誤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且往往難以察覺。然而,即使發現了思維方式的盲點,改變思維方式又是一項需要時間慢慢修正的挑戰。不過,當我們的思考方式改變,眼界也會隨之改變,面對未來的選擇與挑戰時,也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總結來說,《思考101》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內容,以及有趣的思維偏誤與實例,實在難以詳盡述說,推薦給喜歡此類書籍的讀者,親自到書中慢慢閱讀與體會囉!


內容最後更新於: 2025 / 1 / 28,由 Dr. Saturn 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